两个多月前,这位河南平顶山年轻人在病中,决定“死后要捐出所有器官”给需要的人。
7月25日晚11点11分,张海涛的眼角膜被成功取出。7月26日下午5时许,张海涛的眼角膜先后成功地使3名眼疾患者受益。
张海涛今年35岁,生前是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汴城村村民。2002年,海涛因头晕、头疼,到医院检查,被确诊患了头颅脊索瘤。术后,他右侧手臂麻木,行走有些困难,但是家中先后花去20多万元,已无力再支付医药费。
据医生介绍,头颅脊索瘤是颅内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在几十万分之一,“几乎是不治之症,在欧美国家也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而张海涛的病情复发时,病体距脑干只有2毫米,根本无法再做任何手术。
“孩子说,只要有用,他愿意捐出身上的任何一个器官,他还说,能在死后给社会、给别人做点贡献,他就可以走得安心了……”6月19日下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9楼眼科病房,张海涛的父亲转述孩子的话时,禁不住老泪纵横。一旁是静静躺着的张海涛。
由于进食困难,张海涛已瘦得只剩下骨头。老母亲不时为他翻动身子,“孩子浑身不住地疼,有好几次把筷子都咬断了,现在已经说不出话了。”“海涛知道自己的病情很罕见后,就让我帮他联系着捐献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海涛的大哥张长海说。
张长海先和中华器官捐献委员会会长陈忠华联系,陈忠华被深深感动了。6月16日,受中华器官捐献委员会的委托,郑大一附院的丰贵文教授赶到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位肝脏、肾脏移植方面的专家热泪盈眶地说,自发提出捐献如此多的器官,在我省尚属首例。
当日,丰教授便带走了海涛的血样,确认各项指标合格后将准备下一步的捐献工作。
与此同时,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也与海涛的家人取得了联系。“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海涛实现他的心愿,让他无牵挂地离去。”张长海说,除了捐献眼角膜、肝脏、肾脏等器官外,海涛还提出了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的想法。 (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