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电影节也有“潜规则”

2023年10月08日

潜规则一:电影节成为影片名气的放大器

一部影片能出多大名,除了本身质量之外,还得参照电影节的受关注程度。往往著名的电影节能给影片带来更大的名气。这些电影节的著名程度以及它们的专业口碑,在电影业界及普通观众的印象中,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状况。譬如,在亚洲地区,后起之秀韩国釜山电影节所受到的关注度,近年来就渐渐超过了国际A级的东京电影节。

而今年举办的第29届莫斯科电影节,虽然有中国影片《公园》参赛,但国内媒体报道相对较少。该片导演尹丽川透露,由于签证的原因,电影节才进行到一半,她就只能回国了。而她觉得,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看了15分钟库斯图里卡导演的新片而已。

潜规则二:为影片积累声誉,可晋级更受关注的电影节

在电影节上,内行人士和媒体是这些影片最有质量的观众群,口碑的积累,往往成为晋级的机会。海洋影业为李杨《盲井》选择柏林,是因为那里有大量专业的记者。大量成功的电影人都会先在专业媒体树立影片的声誉,此举也有利于小成本影片的宣传。

潜规则三:参赛对影片发行有利

许多电影的购买行为,都是在电影节开始比赛前。电影节开始后,发行商都在赌哪部影片会获奖。尤其是戛纳电影节,所有单元的所有电影,几乎都会被发行商买下部分地区或者全球的版权。

潜规则四:电影节青睐年轻影人及后起之秀

除了欢迎王家卫、李安这样老资格的电影人,很多电影节青睐30来岁、正值青年,甚至刚刚拍出自己第一部作品的新生代。例如导演尹丽川,生于1973年,《公园》是她的处女作。而带着《爱情的牙齿》去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参赛的庄宇新,也是第一次当导演。

“第二部”作品现象,指的是李玉(《苹果》)、李杨(《盲山》)、王兵(《和凤鸣》)以及带着《浮生》参赛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盛志民、带着《夜未央》去韩国釜山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的潘剑林等人。较特殊的是中国台湾导演李康生,本来是位老资格的演员,但《帮帮我,爱神》是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 (周娴 徐晖 王振国)

上篇:三角恋对象阻止郑少秋探望肥姐
下篇:《夜幕下的哈尔滨》将杀青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7/8/20070809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7-08/09/27505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