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邦耀
泱泱酒国,好饮之风悠久,婚丧嫁娶,会友待客,无不用酒,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文饮”与“武喝”的酒宴习俗。
汉代以前,酒主要用于祭祀和供贵族们挥霍。到了汉代,酒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汉代人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独特的饮酒习俗,始作于齐桓公的酒令,得到了发展,奠定了中国酒令的雏形。唐代以后,古令、筹令、雅令和通令等四大酒令体系日渐成熟。酒令既然是“饮酒之令”,必然和军令有一定联系,带有一定的军令色彩。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刘氏子弟大为愤怒。有一天,吕后在宫中大宴宗室,吕后令刘邦的孙子刘章监酒。刘章说:“臣是将种,请以军法行酒!”饮酒到高潮时,吕氏子弟中有一人酒醉逃席,刘章追而杀之,然后回报吕后说:“有一个逃席,臣已按军法处斩!”吕后及诸吕大惊失色。因曾同意刘章以军法行酒,也无可奈何。酒令既如此,酒礼亦严厉。宫廷酒宴上的酒礼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各人进出次序、坐位方向、膳馔种类、摆宴方法以及谁在什么时候说什么都有规矩,失礼是要招祸的。“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譁譁失礼者。”尽显了皇权的威严。
后世的酒令大都仿效了这一特点,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喝的是霸王酒,是“武喝”。现在的“逼酒”、“拼酒”是从老祖先那里传下来的。不过,古人喝酒也有很文雅的一面,先贤的可爱不仅在于创造出了酒,更在于创造出悠久的中华文明,包括饮酒文明。文人饮酒赋诗就是“文饮”的一种表现形式,极斯文,很文雅。古时常有文饮之会,因有东晋的兰亭宴,初唐的滕王阁宴,才有了《兰亭阁序》和《滕王阁序》,没有那样高雅的宴会,也就产生不出这类流传久远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诗人,更与酒有着不解的缘分,能够把酒和诗有机结合起来的首推陶渊明,他的“不觉只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可谓酒诗中的佼佼者。把生活和心境融入诗酒中,为李杜名篇开了先河。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劝人“将进酒,杯莫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圣杜甫认为“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韩愈、白居易、陆游、苏轼等大诗人,不仅都喜欢饮酒,而且以酒入诗,借酒抒怀,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遗憾的是,我们有些酒友没有学会古人的“文饮”,却继承和发展了古人的“武喝”,这与今天的文明程度是很不合拍的,就连上将许世友当年也逼过酒。周总理听说后,借许世友来京开会之机请他到家里喝酒,等各自喝完一瓶茅台后,周总理又为每人拿出了第二瓶。这时,许世友连忙摆手说不能喝了。周总理说我还想喝,你就不行了,你也有求饶的时候。听说你用枪逼着人喝酒,有这事吗?许世友说:“有”。周总理接着说:“这就不对了。酒量有大小,能喝多少喝多少,不能勉强,更不能逼酒。”许世友赶忙答道:“总理,我以后不敢了。”后来,许世友在酒桌上再也没逼过酒。知道这个故事后,我也后悔当初豪饮的霸气,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很想卖掉自己的酒职称,去追随古人“量小随意,勿强所难”,“大量豪饮,并不骄人”的文饮之道。
节日将至,由衷地希望酒友们莫把劝酒变逼酒,酒随意,人随情,能者多饮,不能饮者以茶代酒。若能饮酒赋诗,或以成语接龙令、数字令、唐诗酒筹令、生肖令等文戏类酒令助兴,学学古人的风雅,给酒宴平添几分雅趣,创造文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既增进友谊,又增加知识,这样的酒宴才叫人来者不拒,流连忘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