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巴山茶香

2023年10月07日

□文/冯贵华

清明又至,茶季再临,偷得一日闲情,我进了一趟茶山。

汉江南岸,群峰叠障。过汉江大桥,驱车一个多小时,便到了茶乡。走下车来,抬眼便见奇峰突兀,环列如屏,一个个黛色含幽,直与天接。原来,这名叫红庙的地方有泼墨山水画般的美,难怪远销美国和东南亚市场的名茶“汉水银梭”要择地而生了。

放眼四望,到处生机盎然,满目葱茏。透过朦胧的山雾,那山坡上、沟壑间,碧绿的茶树一排排、一行行,层层相连,片片相接,如一条条“青龙”在云山雾嶂间腾飞,似层层涌动的绿色波浪,一直铺展到白云深处。那一垅一垅的茶树,端庄秀气,株高半人,顶部坦荡如盘,细株密挤,枝梢斜织,萌发出鹅黄的嫩嫩茶芽,在阳光下闪烁着绿泽,飘逸着春茶的清香。走进茶园,精神为之一爽,连空气也浸润着茶香,肺腑里灌满了淡淡的清甜,啊!原来巴山的春天,是从这丛丛茶园间荡漾开来的。

忽然,耳畔传来娓娓动听的茶歌:

云朵朵,雾盈盈,层层茶园翠青青;

阳春三月清明到,采片毛尖嫩生生;

敬你一杯银梭茶,清香润喉显精神;

谁不夸咱茶乡好,四季如春好风景。

这茶歌音色圆润清丽,你唱我和,像系在风的游丝上,从这坡飘到那坡,从那山飘到这山,悠扬缠绵,被巴山妹子一唱,叫人再也忘不了。一山的茶树,一山的人群,一山的笑语,一山的歌声,为这美丽的茶乡增添了一道鲜亮的风景。

歌声飘处,在那一山连着一山的茶园里,只见红红绿绿的山里妹子肩挎背篓、竹筐,成群结队,置身在这绿海之间,把罩在柔嫩氤氲中的茶山装点得飞光溢彩。她们似蝴蝶翩翩舞蹈,素腕于碧波中起伏,一只只手在茶丛间闪动,纤指在绿毯上翻飞,于梢尖上寻找新冒出来的针尖芽儿。据采茶妹子讲,清明前后三、四天,嫩芽初迸,叶瓣儿刚“开眼”,形似莲心,条素均匀,身披浓厚的白雾,芽叶新鲜,制一斤“汉水银梭”,需菜鲜芽六万多个,大约五、六斤,故而极为珍贵,称为上等佳品。一棵很密的茶树上,找不出二、三十个新芽儿,一亩茶园采不了三斤,手快的一天也只能采二斤多点儿。茶乡女子手巧,个个都有手到擒来之绝技,刚冒出的二、三片鲜嫩的芽芽,像鹅黄的小精灵跳跃着栖落在精巧的篓筐里,那叶片上白白的茸毛间,散发出一种能洗净肺叶的清香。

从茶山下来,走进镇办茶厂,这里弥漫着一股股的苦涩和鲜嫩的叶子味儿。寻着滋滋沙沙的炒茶声,我便兴致颇浓地一识“银梭”真面目。一口口电炒锅前,茶农们正翻揉着半斤左右的鲜芽,这大约能炒六、七钱成品。只见嫩芽在锅底吱吱地叫,茶农则赤手在锅中抖、挤、甩、挺、拓、扣、抓、撒、压、磨,这是制高级“银梭”的十大传统手法。一遍,一遍,手势优雅,动作敏捷。不一会儿,随着叶腥味的消失,锅中鲜嫩的叶芽儿就焙炒成了绿中透黄的精品。只见新制的“银梭”长不足寸半,扁平而两端尖细,大小长短均匀,如毫似梭,别具特色。一色的单叶苞芽,毫芝若霜,据说,营养价值尽在通体的霜色中。

主人为我沏上一杯刚炒制的汉水银梭,那娴熟的斟茶动作优雅地演示着茶艺。茶入滚烫的开水中,约二、三分钟,“银梭”开始纷纷舒展嫩绿的蕊芽,仿佛摇曳枝头、亭亭立玉在透明的杯底,煞是赏心悦目。汤色澄碧而清冽,气息馥郁而沁芳,数滴入喉,如兰的清香味充满齿颊。初感有些微苦,徐徐啜饮,后味甘甜,怡情悦性。大口饮之,回肠荡气,顿觉置身翠绿深处,犹如回归自然,神清目朗,上山时的劳顿全消了。

我满载茶乡的清香而归,汽车离开茶乡已经很远了,可是“青龙”腾飞的图景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荡。巴山茶乡,盈盈昭示着香甜的生活,给多丽的世界抹上了温馨的的色彩。

上篇:散心乱语
下篇: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7/9/20070901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7-09/01/27142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