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陕西人,如果让您介绍几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您可能会如数家珍说上一大串,但如果让您说出几个知名的陕西服装品牌,您可能绞尽脑汁也只能想到“伟志”和“班博”了。
那么目前我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服装行业面临的问题又有哪些,今后的发展之路又将在何方?近日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陈会安。
记者:目前我省服装行业发展现状如何?
陈会安:目前陕西省服装行业存在四种模式。第一种关中模式,以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区加工类企业服装为主。第二种陕北模式,以榆林地区羊毛防寒服企业为主。第三种伟志模式。目前,他们正在制定公司新的发展规划,决心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联合全省中小企业,做强做大我省服装产业。第四种云裳模式。云裳模式是近几年我省服装产业出现的一种新型品牌销售模式。1994年,成立陕西云裳服饰公司,以代理哥弟女装品牌起步,受到西安职业女性的追捧和关注。该品牌已在省内设立40多家专卖店,在兰州等地设立20多家专卖店,代理国内10多个一线品牌女装,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营销队伍。在此基础上,整合香港、韩国、深圳、上海等地优秀设计人才和品牌管理专家利用现有的销售渠道,正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女装品牌,期待着与省内服装加工企业进行紧密合作。
记者:有关数据显示,去年我省服装产量569万套,同比减少4.81%,比2005年下降2.52%,低于全国平均增长11.86%的水平,服装产量占全国比重0.03%,在全国排22位。这是否说明我省服装行业正在趋于萎缩?
陈会安:我不这么认为,这些数据统计的是18家年销售额达500万的规模以上企业,而很多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并没有计算在里面。据我了解,仅榆林羊毛防寒服一年的产值就在6个亿。服装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有很多企业年产值超过了500万,却不上报。在南方很多地方服装产业都采用包税制,超额完成的可以不交税款。目前我省有很多女裤发展很快,在西北、东北、华北等地都有很大的影响。
记者:目前有不少纺织企业为了拼抢订单不惜压低价格,恶性竞争,而最后拿到订单的企业最终也只能获得微利,甚至有的还要亏本。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它的症结在哪里?
陈会安:你说的这种现象大多集中在来料加工型企业,他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因此不得不打价格战。众所周知,服装的品牌附加值往往大于其本身的价格,而我省却在这一方面严重缺失,品牌企业太少。我省不少企业只满足现状,止步不前,发展缓慢。而东部地区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品牌战略,到2000年前后已完成品牌市场的占领格局,我省企业错过了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品牌数量少,发展速度慢,导致陕西品牌市场被东部品牌所占领的被动局面。目前,我国已有200多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各地,产品总量占全行业70%以上,今年又有100多家国家级备选产业集群地,正在列入计划加紧培育发展之中,我省虽然也初步形成了部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但总体来说规模小,数量少,水平低,至今我省还没有一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地。
记者:目前我省正在着力打造“高新功能性纺织服装”的发展,您怎样看待它的发展。
陈会安:只能说陕西有这方面的资源优势,但谈不上走在前面。要利用这一优势,发展成产业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要拥有高附加值,要做大就只能进行差别化经营,不能只在低层面竞争。而政府要对此有所指导,行业也应发挥作用,力争在3到5年形成一批服装品牌。
记者:最近,我省服装行业向西安市政府建议打造“中国西部时尚之都”,您能谈谈为什么选择西安作为时尚之都呢?你们的具体建议有哪些?
陈会安:首先西安是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唐代衣冠王国的发祥地,汉唐时期的国际化大都市,东西文化和时尚文化的汇集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次,西安拥有强大的科研、教育资源,人文环境好,旅游资源好,其作为西北最大的品牌服装服饰商贸集散地,市场潜力巨大。
我们建议西安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鼓励西安周边区县,积极创建“时尚创新产业园”、“服装产业园”,将区域商贸优势转变成创新产业优势,形成西安创新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其次建议西安每年创办由市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协助,科研院所、品牌企业参与,全市人民分享的“西安时装周”活动;第三我们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授予长乐路“陕西服装第一街”,市政府有关部门授予东大街为“西安时尚服饰第一街”的称号,提升重点服饰街区的对外形象;最后我们建议由伟志服装集团在西安高新开发区内组织创建西安服装产业创新创意中心,搭建面向全社会、重点服务于科研院校,中小企业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动纺织服装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培养,品牌企业建设,时尚创新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