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青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又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到省社科院主持工作后,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他积极调整办院思路,确立了“出成果、创精品、育人才”的办院方针,与班子成员和全院科研人员一起,努力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整合科研力量,深化内部改革,在全国地方社科院率先实行了颇具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科研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科研效益,带出了一大批人才。
余华青竭力推动社会科学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他和科研人员结合本省实际,选准课题、力求创新、关注实效,努力使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为陕西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服务,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八年来,该院科研人员共发表理论文章2000多篇,调研报告400多份,出版专著176部,总计达5500多万字。不少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有10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一些理论观点、战略构想、对策建议被省党代会、省政府工作报告吸收,被省上的“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及重大决策所采纳。在他的组织领导下,该院每年编纂的《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社会蓝皮书),分别送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已经成为他们参政议政、咨询国事的重要参考;该院不定期将科研人员的重要理论观点、重要对策建议以《送阅件》的形式摘其要点,呈报省上领导,抄送有关厅局,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该院组织编写的《陕西研究丛书》,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参考和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
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余华青更加深刻感受到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高度信任,由此也感受到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所承担的光荣责任。于是,余华青仔细了解周围党员和群众的建议,认真倾听、思索,要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带到大会上去。除此,他还抓紧时间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西部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研究》;积极谋划本院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各项准备工作,筹划在建设西部强省过程中如何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新思路。他说:“我将认真履行职责,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望。” (杨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