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昔日资不抵债 今朝扭亏发展

院务公开让电子综合勘察院生机再现

2023年10月07日

本报讯 前些年还累计亏损1000万元的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处在资不抵债、长期拖欠职工工资的破产边缘,他们奋起直追,深化改革,全力推行院务公开工作,努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企业不但走出了亏损低谷,而且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在去年扭亏后,今年1-8月,产值和效益同比增长15%左右,跨入陕西勘察品牌企业行列。

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勘察单位之一,原属信息产业部,2001年转制为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直管的科技型企业,曾参与多项国家、陕西省重点工业基地和大型企业的勘察工程,有过辉煌的历史。从1986年国家停拨事业经费后,企业走上自谋发展之路,不幸出现亏损。到2000年底,企业已累计亏损1000万元,欠银行贷款2000万元,职工最长连续三个月没有领到工资,到了资不抵债的破产边缘。2001年新一届院领导班子产生后,经过调查研究认为,要改变落后的局面,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适逢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实施意见》,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他们把推行院务公开工作当成改革扭亏的突破口,制定了《院务公开实施办法》,以此理顺管理,推动生产经营上台阶。

(下转二版)

短评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未停止过。从起初的“砸三铁”,到人事任免、内部管理、工资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再到股份制改造,各个企业在不同的改革时期,都有各自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有一大批企业抓住了国家的相关政策,锐意改革,重新焕发了生机,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也有少数企业却屡改屡败,极不情愿地走入亏困、破产之中。

纵观二十多年来国企改革曲折而伟大的历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反面教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大背景下,国企改革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用民主管理推动企业改革,改革就会朝着预期的方向健康发展。电子综合勘查研究院用改革的实绩再次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以往许多国企改革的成功典范也印证了这一点。

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国企改革的步伐仍在加快,在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时期,国企改革更加富有挑战性。但任何企业的改革、改制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职工群众永远是改革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再好的改革措施、再优惠的政策,如果离开广大职工的参与和实践,都将是“缘木求鱼”式的愚蠢行动。

(阎瑞先)

上篇:8月CPI同比上涨6.5%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7/9/20070912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7-09/12/27163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