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雷雨过后,九月的陕北天空被淘洗得明净而清新。晚霞在毛乌素沙漠的天际燃烧,此时,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车行在两旁郁郁葱葱的公路上,一片片高大的树木已经成林。“靖边在沙边,风沙祸害人,白天点油灯,夜里活埋人”的顺口溜,也成了历史。
金鸡沙村披着层层叠叠的绿装,清爽的草木气息沁人心脾。这里便是党的十七大代表牛玉琴的家。就在我们来的前几天,靖边县政府决定给这位植树治沙劳模今后每月发1000元津贴。“因为种树,我得到了不少荣誉,各级政府也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奖励,但这绝不是我种树的初衷。”在屋后的实验林里,牛玉琴点燃一支烟,一边走一边幽幽地诉说。
1984年春,“林业承包”的热浪撩拨着每一个金鸡沙人的心。淳朴的陕北婆姨牛玉琴想,“把沙堵住,让沙子不再来压庄稼苗苗,这样就能吃饱肚肚”。她和丈夫张加旺商量:“咱把村北1万亩荒沙包下来,栽树种草,防风固沙,日后也能有笔收入。只要能摘掉穷帽子,就是憋死骡子挣死马,咱也干!”就这样,牛玉琴和张加旺带着朴实的希冀和满腔的热望,在那张写有15年承包期的合同上按下手印,把自己的命运和万亩荒沙拴在了一起。
年近60岁的牛玉琴当时不会想到,她栽的树会给西北地区风沙治理带来多大影响,但她走出了“人进沙退”的第一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23年来,她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投资860多万元,植树2700多万株,种灌木4000亩,搭屏障900多万米,使11万亩荒沙得到治理,林草覆盖率达85%。
牛玉琴应该是“富婆”:她先后获得全国治沙英雄、全国劳模、全国十大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等光荣称号,获得中央、省、市、县以及联合国的90多项奖励,是中国农民中获奖最多的妇女;她治理好的8万亩林地,被人称为“绿色银行”,碗口一样粗的一棵树,最低市场价能卖30多块钱,据此计算,她的身价最少超过5亿。可她守着林子,愣是一棵都不卖。
牛玉琴说:“我和加旺、老人、娃娃们创下的林地在1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上,不过是沧海一粟。有人问我,今后咋打算,我说,我后半辈子还要种树,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让毛乌素沙漠变成绿洲”。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