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发展大提速的长庆油田,今年上半年油气生产当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之后,生产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到7月下旬,这个油田原油日产量达到32700吨新高点,按照这个运行速度,长庆油田公司今年油气当量达到2000万吨的目标已成定局。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以低渗、低压、低产、难开发而著称,过去曾经是“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由于油层坚硬致密,被喻为难以对付的“磨刀石”,经济有效开发的难度非常大。长庆人迎难而上,挑战开发极限,攻克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低渗、特低渗油气田开发的奇迹:近6年,长庆油田每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超过1亿吨,原油产量每年以百万吨幅度增长,2006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天然气从无到有,今年将达到107亿立方米;2006年油气当量攀升到1700万吨之后,又跨出了一大步,今年将实现2000万吨,在中国石油战略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持续快速发展到跨越式发展,长庆油田依靠什么在低渗透上创造了“长庆奇迹”?
打开思路走出新天地
广袤博大的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受其地下构造复杂和油气储藏先天性不足的限制,决定了在这里寻找油气的艰难和坎坷。长庆油田在这个盆地37年的勘探开发历程、思想的解放和宏观找油理论的形成,引导长庆走出困境,开拓出油气发展的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长庆油气勘探接连收获大油田、大气田,源于两个重要的思想和思路:一个是“三个重新认识”的思想,一个是“甩出去、打下去”的勘探思路。随着科技进步和宏观找油找气理论的成熟,长庆提出了“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长庆低渗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三个重新认识”。其中“重新认识我们自己”解放了长庆人的思想。 (下转二版)
编者的话“长庆油田·记者访一线“大型策划从6月25日开篇以来,陪伴我们走过了2007年的炎炎夏日,今天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42篇报道中,有弘扬新时代长庆石油工人“好汉精神”的长篇通讯《干一辈石油 献一生热情 做一回好汉》,也有体现新技术在长庆油田广泛使用的消息,还有《井站的幸福生活》、《石油人的狗伴》等展现石油人日常生活的报道,更有《“超低渗”上何以崛起千万吨大油田》、《苏里格气田进入大规模开发新时期》等体现长庆油田整体发展趋势的新闻,小到一个班组,大到整个油田的规划开发,点面结合,内容生动。作为工会的机关报,我们还刊登了多篇长庆油田公司基层工会的新经验、新思路和新做法。
好新闻来源于现场,好素材多出自一线。作为工人报的记者深入基层,到职工中间体味他们的艰辛、了解他们的需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次油田之行,本报记者兵分两路,跑遍了陕西延安、榆林、安塞、定边、靖边、吴起、内蒙古乌审旗、甘肃庆阳、宁夏银川的长庆油田各大企业单位,行程近3000公里,耗时一个月。记者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从这些驻守在山沟、沙漠的石油工人朴实的话语、真诚的笑容、平凡的故事中,体会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了他们因常年离家而对父母、子女的愧疚。他们对石油工作的热爱,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这次报道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笔未辍、步未停,仍将职工、企业、工会作为报道重点,因为我们报纸距离工人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