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9月22日早报消息,国家广电总局近期严打电视选秀,其中有两条系毁灭性打击:一是群众类参与节目不允许场外投票,二是选秀活动不能在黄金时段播出。
广电总局在之前的8月就叫停了重庆卫视的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批评其“比赛环节设计丑陋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之后又叫停了数个电台的节目。如今的这个通知,可以说几乎是判了选秀节目的“死缓”。
选秀节目第一次为公众瞩目是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那一年,“PK”、、“玉米”等新鲜热辣的词汇迅速传播,由此也引爆了各地卫视选秀节目的“大跃进”。从2006年以来,无论唱歌、舞蹈还是表演,乃至奥运火炬手的选拔,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群众参与、嘉宾点评的选秀方式。不错,电视台需要收视率,没有收视率,就没有广告投入,电视台就完不成经济任务,这是一条上选秀节目的很“硬”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随着选秀节目的跟风、泛滥,日益低俗,直至被踢出黄金时段,电视台将让观众看什么?其实除了选秀,电视台的跟风类节目还有不少。自从《激情燃烧的岁月》热播以来,只要是表现我军指战员的电视剧,主角一律是大老粗。
平心而论,并非所有跟风的节目都很差,某些主旋律的电视剧,即便是跟风,也跟得较有水平,比如《亮剑》,在观众中的口碑就很好,“亮剑”一词也风行到其他领域中。
除了创作贫乏,制作过分市场化之外,广电系统在屡出封杀狠招的同时,是否也应给电视台指条路,否则观众今后在黄金时段看什么? (黄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