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知恩图报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近日,省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接到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李惠的一封来信:“尊敬的各位劳模:在你们对我资助的第三个年头,我已经从一个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大三学生,你们对我的帮助像雪中送炭,年年将温暖在开学前夕送给我与家人,我表示深切的感激。在此我要向各位资助过我的劳模汇报一下我这两年在校的基本情况……”
一封来信引来众人的争议,受助学生应不应该向资助人表示感谢、应该如何表示感谢,大家各有看法。
正方:知恩就当图报
在采访中,大多数人认为受助学生对资助方无论以什么形式都要有所表示,即使是一封信、一个电话,这样不至于让资助方感到自己的爱心没有任何回报。
梁文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认为如果有条件当然应该有所表示,工作后赚了钱,每月除了消费还有剩余的话,就应该回报资助自己的人。严霄是一名外企职工,她认为受助学生感恩最根本的是要对社会有一种责任感,并且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也是整个社会和所有爱心人士对受助大学生的期盼。
反方:既然资助别人就不应当要求回报
在一次资助会上,记者采访的一名受助学生这样回答:“我没有见过资助我的人,只知道是一位年龄较大的爷爷。我没有过什么表示。”当记者问及原因时,他说这位资助者并不想让人知道他的姓名。
刘尊众是2007年省劳动模范,靠修脚起家的他现在已经在西安开了好几家分店,他说:“我资助了6名大学生,这些贫困生有表示感谢的,仅仅是打电话说‘谢谢你’。对于贫困生的感恩,作为资助方我认为不要看得太重,给恩图报非君子。也许是自卑心理使贫困生们更为敏感,所以不要刺激他们,给他们宽松的氛围,他们好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马季是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他认为这要看受资助人的性格了,有些贫困生可能嘴上不说,但是心里会永远记得,再说资助别人也不一定非要有什么回报。有的人助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自己,受助生没必要感激。
本报记者 任乐
新闻链接: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了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