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湖州、安徽宣城、四川夹江等地联合申报中国“文房四宝”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自今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有关申报材料编撰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现状:“文房四宝”离我们渐远
“文房四宝”在我国的多个地区拥有品牌,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歙砚等闻名。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
随着计算机在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不仅墨水和砚台逐渐被大众抛弃,笔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也在退化。
80年代,硬笔书法风靡中国。20多年过去,书法渐行渐远。日前,记者在皖南黄山市青少年宫书法培训班看到,约有近100名青少年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书法。记者与这些孩子交谈时,发现他们并没有真正从书法这一传统艺术中得到很多“享受”,更多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保护:单是“申遗”远不够
“文房四宝”的传承任重道远,突出的问题是人才的“青黄不接”。湖笔的从业人数每年大约以8%到10%的比率递减,湖笔制作行业中最“年轻”的技师43岁。
记者采访时,不少文化方面的专家指出,指望“文房四宝”像从前那样轰轰烈烈不现实,因为书写工具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文房四宝”不能只是少数精英坚守的国粹,在当今形势下,应当设法使其尽快回归大众的文化血脉。
绩溪县胡开文墨厂经理胡嘉明认为,提倡更多人“使用”是最有效保护徽墨的途径。“现实是很实际的,列入非物质应文化遗产名录,仅仅是一个光环,如果没有人使用,保护很难长久。”
传承:需要社会形成合力
“文房四宝”的保护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宣城市自2004年成功申报“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后,举办了第一届文房四宝旅游文化节,成立了文房四宝行业协会,创办了《笔墨纸砚》杂志。目前,宣城市已拥有宣纸、宣笔、徽墨、歙砚生产企业40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据了解,这个学期开学时,广东省在中小学开设了书法课。安徽黄山学院艺术系余富均老师认为,“让书法艺术重返课堂,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培养出多少书法大家。如能激起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同,对‘文房四宝’的保护和传承而言,‘善莫大焉’”。 (王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