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红·
经大量研究证明,茶之于人体,有诸多保健价值,如提神、健胃、活血等,而茶之于饮者的心情、心绪,更有诸多微妙处,乃至为一种享受,如果我们再稍稍留意一下饮茶者的心态,则更有玩味之处。
一、从茶具看心态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批唐代宫廷茶具,质地高贵,造型端庄,图纹精美,竭尽豪华之气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套茶具有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金银丝结条笼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鎏金壶门座茶碾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鎏金银龟盒、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摩羯纹蕾钮三足银盐台、鎏金伎乐纹调达子等,这套茶具,代表了盛唐时代茶具的最高质量和工艺水平,这套茶具,述说着唐王朝宫廷的奢侈及饮茶者的讲究程度,同时也反映着宫廷饮茶者的心态:茶具不豪华不足以为饮,不用金银器不足以为用,不用高贵精美的茶具不足以显示皇家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今天,我们面对地宫出土的这套唐代宫廷茶具,看到的不仅仅是器具本身的一种精美奇巧,而且透过这些精美绝伦的茶具,看到了唐王朝统治者的奢侈之风,揣摸到了茶主人的那颗跳动在“万民之上”的心态。
二、从态度看心态
饮茶,其本身是一种雅举,讲究营造一种氛围,邀几位同仁知己,清风明月之下,把盏品茗,“共话桑麻”,饮茶者饮出的不仅是茶香,更是品味到人生的乐趣和交友的情结,而一旦饮茶者掺合了功利的私念或者希图以茶为诱而达到其内心之目的,那么,饮茶也就“变味”了。相传有位和尚,心底势利,见了富豪香客,即笑脸相迎,好茶接待,见了贫穷香客,便态度轻慢,言语冷谈。一日,一位穷秀才来上香,和尚见其寒微,见面只说:坐,招呼小和尚看茶时只说:茶。待后来知道穷秀才乃一名流,且又巨额布施后,态度随之大变,“请坐,请上坐”、“看茶,看香茶”,热情得不行,临走时,和尚请秀才题词为念,秀才乃撰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看茶,看香茶。
以和尚的态度变化,活画出和尚的心态变化,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三、从饮茶的举止看心态
俗语云:“茶半酒满”,斟酒应满杯,溢出酒杯者为盛,而斟茶时不能满杯,半盏即可,倒满了,则显出对客人的不敬,所以客人饮茶,不可痛饮,须一小口一小口的品尝。因此,便有了“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为喝,四杯为牛饮”的调侃之说了。饮茶,虽茶再有多香,不可过量,以三杯为限,过量了,就有“牛饮”之嫌了,为什么茶不能满杯又不能过量,而酒却又须满杯,又要痛饮,且“一醉方休”呢?这是因为“酒为豪放,茶为雅致”之故,茶的内涵,就在“雅致”上。
四、从茶的“药用”之说看心态
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指的便是“茶”,而茶的药用价值也便是从这里开始的。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张载也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说,古人早已认识了茶的保健作用,且常以茶医疾病,到现代,茶的药用功能更被推向了“神乎其神”的地步,君不见许多茶叶的包装广告上,把茶叶说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什么“治癌防癌”,什么治疗“胃病肺病”等等,不一而足,因此,许多人在饮茶时是冲着“防病治病”的药用价值而来的。
茶,作为一种日常生活饮品,发展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推崇、喜爱,人们的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而茶的保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但把茶夸大到神奇之类的说法,就不免有失偏颇了,而借助于茶来装璜门面,显示身份地位,就更俗不可耐了,饮茶,说到底,就是显示一个“雅”字,用于一个“饮”字,求于一个“健”字,茶就是茶,饮茶时的心态,要平和才是真,要雅气才是美。一切借茶来作其它“文章”的,就不叫饮茶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而茶翁之意,却全在于茶了,别的什么也不在意,这,才是饮茶时最上乘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