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职工队伍的更新,越来越多的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加入到企业中,给职工队伍增添了活力。笔者就“80后”员工管理问题,专程走访了部分基层单位。走访中,笔者了解到这些职工具有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点,深受企业的欢迎和喜爱,不少同志已经成长为技术和管理岗位的骨干。但也应看到,在部分“80后”员工身上,也存在着劳动纪律松散、工作责任心不强、对领导和同事缺乏尊重等问题。
尽管如此,接受采访的管理者们坦承,“80后”员工自有其不同于老员工的显著特征,关键是要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施之以真心、真情、真爱,辅之以人性化、亲情式、关爱型的措施,这样才能拉近管理者与“80后”员工之间的距离,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尊重。“80后”员工基本属于独生子女,有些在家被父母百般宠爱,颇有些惟我独尊的优越感。然而在企业,却是领导眼里的小兵,老员工眼中的毛头小子和黄毛丫头,难免被看轻和呼来唤去。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环境反差,极易在“80后”员工心理上形成巨大落差,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给管理带来难度。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老员工,都要主动放下“顶头上司”和“老资格”的架子,把“80后”员工作为普通员工当中的一员,平等对待,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同时,尊重他们的正当行为,对他们不同于己、不同于众的说话、办事风格和生活方式不要横加自责和干涉,而要给予更多的理解,使其能够始终保持新时代年轻人应有的精神风貌。此外,要尊重他们的情趣爱好,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以彰显其个性和魅力,增强融入班组大家庭的自信心。
关心。“80后”子女一般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凡事总是父母一手包办,独立面对困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一旦进入企业,面对陌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无能为力,却又难以启齿。对此,管理者要主动关心他们,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积极为其排忧解难,努力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议企业改善其居住环境,丰富其业余生活,并从车间自身能力出发,帮助其解决诸如人际关系障碍、个人婚姻恋爱、父母患病住院、家庭经济困难等实际问题,使其能够轻装上阵,安心工作。
引导。“80后”员工具有思想单纯,可塑性强的特点。作为管理者要注重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使其能够得以健康成长。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理论灌输、提高认识,选树典型、榜样示范,参观学习、亲身体验,座谈讨论、交流思想,促膝谈心、解疑释惑等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使他们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荣明耻,以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和目标追求。其次,要加强岗位技能教育,把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把集中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再次,要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大力宣传企业精神和核心经营理念,用企业几代人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感染他们,用身边鲜活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感召他们,用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他们,用企业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鼓舞和激励他们,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励。“80后”员工富有朝气、激情和活力,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各级管理者必须面对、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实践表明,在企业内部建立“80后”员工工作激励机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管理者要有意识地把“80后”员工放到重要的生产岗位上去,给他们下任务、压担子,使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赞扬或奖励;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适时予以鼓励、帮助和指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现实中许多生动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管理者用心管理,就一定能够收获包括“80后”员工在内的广大员工对企业的一片赤诚之爱。
(王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