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民间文物鉴定乱象纷呈

2023年10月08日

盛世兴收藏。我国民间文物收藏队伍已接近7000万人,民间文物收藏市场正展现勃勃生机。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采访中了解到,伴随着市场的飞速发展,民间文物鉴定行业亟待规范,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与价值的诉求,过分追求商业化,甚至非法牟利,严重影响了文物收藏和市场交易的健康发展。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领导和业内专家的关注。

文物专家不堪“鉴宝”类电视节目“恶搞”

一位在国家级博物馆工作的研究员有一次被一家电视台收藏栏目的工作人员邀请去参加节目,并被要求在参加节目时故意抬高标的物的价格。这位专家当即拒绝并提出批评,但对方却回答说“我们这是娱乐,不用那么认真吧”。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最近完成了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国文物鉴定情况调查”。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国内荧屏上至少活跃着十几档收藏类节目。其中一些节目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而怂恿参与节目的专家为藏品开出不实天价,很大程度上误导了老百姓。以编织财富故事、炒作文物市场价值为目的的个别“鉴宝”类电视节目为民间文物鉴定帮了倒忙。

民间文物鉴定机构泛滥

由于制度的原因,我国文博系统内的文物鉴定机构和专家资源大多对内不对外,私人收藏者在有鉴定需求时往往无处觅权威。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社会文物处处长王莉说:“国家文物局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群众打来的电话,要求帮助鉴定手里的文物,但我们只能介绍他们到地方的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等机构。”

目前各地的这些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除了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特定时间免费向老百姓提供咨询外,其他时间根本无暇顾及民间文物的鉴定,更谈不上主动地、有组织、有专人、成系统地向社会提供服务。

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队伍的壮大,民营性质的民间文物鉴定机构发展迅猛,对满足群众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准入门槛低、又缺乏法律监管,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专家反映,从国子监到雍和宫一公里路就有四个鉴定机构,高碑店每公里就有十个。

民间文物鉴定活动监管缺位

受访的专家指出,由于文物收藏专业性非常强,收藏者和卖家的信息不对称,藏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鉴定评估尤为关键,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处在一线的鉴定人员几乎只剩道德约束这最后一道防线了。

2006年底,北京的一位张姓收藏者向国家文物局举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某某打着“国家权威”的旗号开具虚假鉴定证书欺骗群众。这位举报人先后将自己从游贩手里购买的27件瓷器送到在北京古玩城“坐堂”咨询的孙某某处进行鉴定,其中14件被鉴定为真品,还有3件被鉴定为“极有价值的元青花”。张先生为此支付了高达2.5万元的鉴定费。

然而当张先生把被开具证书的瓷器拿到北京嘉德、华辰等拍卖公司时,却全部被拒收。另请其他多位权威专家鉴定后被告知“全是新仿的赝品,年头还不如你岁数大。”而当张先生联合其他受害者欲与孙某某对簿公堂时,孙却堂而皇之地称“我就是这么看的,这是学术争论。”

专家呼吁建立严格制度规范文物鉴定市场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使大量不具备基本条件、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的机构和个人进入文物鉴定市场,是造成当前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市场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出台相应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社会文物鉴定资质认定”机制,把好“准入”关,并通过法律监督和信用机制对民间文物鉴定行为进行制约。

(刘畅 张舵)

上篇:东北虎园养虎成患100余老虎外出“打工”
下篇:贪财嫁给“高薪”方文婚后发现丈夫是骗子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7/11/20071123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7-11/23/27457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