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体育场路的一家工商银行,一位储户告诉记者,在ATM机上取2万元,跨行的费用只需要几块钱,而跨行在柜台上取款2万元,最高的就要收200元的手续费,“这种小算盘谁打起来都会知道不划算”。
另一位老年储户告诉记者,自己单位的工资卡在一家小银行开户,取钱虽然有些不方便,但跨行取款的手续费少说也得几十块钱,这么算来自己还不如打出租车去取工资来得实惠。他说:“这么高的手续费,这种业务只能在应急的时候用。”
自11月19日央行在全国范围内开通小额支付系统跨行通存通兑业务以来,首批14家商业银行当日即开通这一新业务,接受客户的申请。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及时的与民方便、银行受惠的举措。但是,与商业银行近年来出台的多种服务措施一样,此次跨行通存通兑并没有获得“一致通过”的掌声,老百姓对商业银行这一服务新举措似乎并不领情。
百姓痛斥:唯利是图
通观各方舆论,对跨行通存通兑业务本身都持肯定态度,而备受诟病的,则是在“服务收费定价”上:商业银行方面照例还是强调服务成本和收费的合理性;而百姓方面则痛斥其店大欺客,唯利是图,收费过高,涉嫌合谋垄断。
根据首批加入这一系统的商业银行公布的收费标准,目前,工行、中行、建行、农行四大商业银行按交易金额的1%收取费用。与“四大巨头”相比,其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收费定价普遍低得多,有的银行报价低至1‰。“1%的收费水平的确太高了,如果我跨行给信用卡还款1000元,还得收我10元的费用,一点也不实惠。”上海市民代蕾说。
“四大巨头”为何敢于“高收费”
建行上海某支行的一位基层工作人员的话也许代表了四大商业银行的某种心声:四大银行网点多,布局广,因此四大银行自己的客户一般不存在存兑难题。实行跨行通存通兑后,获益最大的是其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跨行通存通兑后,这些银行势必会借助四大银行优势的网络资源,极大缓解自身网点不足的瓶颈。而这恰恰构成对四大商业银行的强劲挑战。”这位基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分析也印证了其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何以在跨行通存通兑业务收费定价标准上的相对低廉。
跨行通存通兑系统的开通,对“四大巨头”来说,自己的网络资源就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用来挑战自己的“利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纯指出:“因此,‘四大巨头’当然想通过高收费,一方面抬高跨行通存通兑的门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挑战。”
百姓不能总是受伤害
四大银行在跨行通存通兑业务上的“高收费”,实质上是联手对抗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从商业竞争的角度看,两大商业阵营也就十分明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纯说。但是,两大阵营之间无可厚非的商业竞争,却忽视了作为“善意第三方”的银行业务消费者——老百姓的利益。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赵皎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四大银行之间本来应当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如果他们事先商量好,设置几乎相同的手续费率,那就损害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对于这样一种跨行的、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收费,相关主管部门不能听之任之,该管的就要管起来。”
试想,没有当年国家政策的支持,没有当年老百姓的鼎力相助,哪里有四大商业银行财大气粗的今天?因此,不能片面强调商业利益,在一次次打着“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旗号的“高收费”中,让商业竞争中处于“善意第三方”的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屡次受伤害。 (黄庭钧 俞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