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杜广云,河南省南召县一位普通的山村教师,17年前,他为修理校舍落下了半身不遂。17年来,他以残疾之躯屹立在三尺讲台,只为山里孩子们求知的目光;她,李正洁,杜广云的妻子,是她用坚实的脊梁背起他,日复一日行走在从家到学校3公里的山路上。17年,她背起丈夫,也背起了偏僻乡村几代人读书的希望。
从南召县城坐车向东30多里,再步行10多里的山路,就到了这所只有9间校舍的山村小学。作为中国基层最小的教育单元,大沟村小学承载了大沟村遍布附近几十里沟沟岭岭500多户人家的希望。
1981年,19岁的杜广云高中毕业,当起了大沟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此后的十年里,他拿着每月6.5元的民办教师工资,乐呵呵地当着孩子王。
灾难降临在1990年。那年夏天,一场暴雨淋塌了学校的土坯房教室。暑假里,村里集资盖新教室,杜广云兴奋得跑前跑后,冒雨搬砖拉石头,全身都湿透了。突然,他“扑通”一声倒在地上,两眼翻白,不省人事。雨水和劳累击垮了年轻的杜广云,他的身体严重感染,病倒了。
病情好转后,杜广云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左半边身子不能动。
妻子李正洁安慰他,“你放心吧,你不能走,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到讲台上去。”
丈夫离不开他的岗位和那些娃,娃们也离不了他,要是不让他去教学,耽误了娃们的前途,他这辈子也就废了。抱着这种朴素的情感,这位不识一个大字的农妇从此背起教人识字的丈夫,从家到学校,每天6公里。17年,算下来,赶得上长征的路程了。
镇里常会分来新老师,每个新老师待上一阵子,长的一个学期,短的一个星期,都走了。铁打的大沟村小学,岿然不动的兵,只有杜广云一个。
17年风雨不移,他从未耽误一堂课。世代没走出过大山的大沟村村民的后代,上了中学、大学,有一个还成长为中直机关国家公务员。
学校条件非常简陋,但杜广云夫妇却让孩子们享受好的教育:老师身体不方便,师母带孩子们春游、做运动;没有音乐器材,杜广云用嗓子给孩子们伴奏;没有医护室,李正洁上山挖药草,夏天给孩子们煮凉茶,冬天煮沸药水预防感冒;没有国旗杆,杜广云每周一就带着孩子们唱国歌,想象着升旗。
杜广云骄傲的是,在妻子的帮助下,17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风雨无阻,他没耽误过娃们一节课。
据留山镇中心学校冀校长提供的数据:今年4月,国家“普九”验收,大沟村小学毕业率100%。去年高考,4个曾被杜广云教过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今年又有4个学生考上了专科学校。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