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森康,字十味,自号石碑。一九
五四年生于上海,一九六七年其父惨祸于“四人帮”爪牙之手,从此在惊恐惶惑中度日,却据父亲遗愿,埋下了读书习字的种子。
无书可读,只有练字一途。一张张纸,正面背面,涂得横七竖八,面目皆非;一瓶瓶墨、浓兑淡、淡成水、水为墨。如此启蒙,造就了钟森康习字的特殊法门,夯实了钟十味独步独韵的书法基础。
一九七四年,钟森康开始了新的生活道路,离开了魂牵梦绕的大上海,告别了依依相戚的母亲,只身来到大西北,他没有忘记父辈的遗训,工作之余,继续练字。
五岳险峻,独步华山,书法渊源,当数唐晋。置身于终南山麓,满目青翠,气势如虹;汇流于古都沃土,乡村野士,文字大师,多如牛毛。当年十味,犹如嫩芽,就此文字,不过流萤。稚笔习作,常人常士,不屑为顾;冷遇不迭,志不可夺,静心思索,唯有苦舟。
右军书法,得益于一池清水,张旭狂草,启迪于公孙舞剑。当机立断,十味特制铁笔,发奋练字;又做铁拍、活跃乒坛。
几番春雨,秦岭脚下,钟十味书法渐出风头,几度春秋,渭河两岸,钟森康球技崭露锋芒。
人生机缘,可否定数?一九八四年,十味调动,初来渭北。这里黄土高坡,岔口大风,然紧邻药王山圣殿,苍松古柏,其势恢弘。面对柳公故里,范宽之乡,书画皆然。民风淳而质朴、黄土厚而沉淀,此乃师古创意之佳境也。十味得此,岂非天公相助!遂交友切磋于耀州,立志揣摩于魏碑,一发而不可收拾。书法展上,频频获奖,行家里手,从此刮目。
自古以来,名人书画,习字一途,绝非仅在乎字。观今能书丹青之人,作品虽可过目,但每每有错字迎面,屡屡有词不达意者,贻笑庭前展后,大煞风景。故欲成大器者,尚须一定的文字造诣,方能登上艺术之巅峰。
十味成长于文革,虽好于笔墨,文字功底欠厚;与朋友相聚,渐知兹事矣。一九八五年,十味报考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诗文初探,金石再铸。作文与做人融汇,楹联和章法承建。描摹颜柳,舒展行草,再修魏碑于五台,创意拓展于华原。日渐老成,自成一家定矣! (杨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