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生日快乐!”、“生日快乐!罗雯”……面对老师、同学的祝福,从少年班考入大学的罗雯那时还不到15岁,从那一刻起罗雯的生活轨迹就几乎没有离开她的母校——西安文理学院。
年轻,是罗雯最大的优势,无论上学还是工作,年龄小的特点让她与其他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到15岁就进入西安文理学院上大学,29岁被评为副教授,30岁正式担任系副主任负责科研教学工作,31岁当选“西安市劳动模范”和“西安市十大杰出青年”,33岁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对于母校西安文理学院,罗雯有着一份别样的感情,当时因为年龄小,学校对于这个刚刚离家的孩子给予了特殊的照顾。学校的领导、老师、同学不仅经常来宿舍看望她,而且专门为她在宿舍举行了一场生日聚会。那一天宿舍挤满了人,大家围在一起唱着生日歌、看着她吹灭蜡烛的情景让她一生难忘。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做了一名实验员。2001年她获得博士学位,面对企业许诺的高薪、房子、车辆,她毅然选择回到母校,做一名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罗雯认为最重要的是为人师表,并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德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她在全校首次承担起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试行双语教学的任务。为了备好课,她要比平时多花近两倍的时间,还要经常到校外的图书馆查阅外文资料,往往一年下来她的课时最多能达到500节。
罗雯在科研上不断前行,进一步深造、努力提高的信念从来没有放弃过,她认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甘于寂寞的精神。平时,罗雯不仅要带三个班的课,作为副主任还要管理系里的科研教学工作,因此科学研究只能放在课后或者放假的时候。往往学生都离校回家了,罗雯却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方便面、饼干成了她的主要食品。罗雯说:“可能别人觉得搞科学研究挺苦的,但我比较喜欢,我把它当作一种乐趣。”正是因为这种忘我的科研精神,使她在陕西名校云集的情况下,最先为学校争取到了政府的科研项目。她先后参加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并主持了西安科技计划和省教育厅的科研项目,5年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本报记者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