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在创新中展现技术才华

——记省劳模、中钢西重公司结构车间气焊工宫汉杰

2023年10月08日

机声隆隆,铁花飞溅。头戴红色安全帽的宫汉杰正在精心地掌控着数控切割机。中钢西重公司结构车间副主任张拴民告诉记者,宫汉杰是他们车间最忙的气焊工,因为他不但能熟练掌握数控切割机,而且技术是一流的,所以活常常干不完。记者采访宫汉杰时,他正忙着为某大型企业加工炼钢高炉的结构件,要从80毫米的厚钢板上切割出需用的毛坯。工区区长段松奎说:“宫汉杰干的多是异型件,一批活和另一批活的结构、材料薄厚、技术要求等各不相同,但他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凭的就是过硬的技术和创新意识!”

近几年,西重公司相继引进了伊萨、梅赛尔等先进的数控切割机和数控等离子切割机,“机切”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手切”。计算机编程的基础理论和新型设备的操作,都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宫汉杰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计算机理论和CAD制图,掌握了数控的编程和理论,掌握了数控切割的操作技能,还获得了数控切割高级工的技术等级,成为全公司第一个能操作数控切割机的年轻工人,是公司学习新技术的典范。先后获得了公司“双文明”标兵等多项称号,去年又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气密箱是高炉的核心部件,也是西重公司的拳头产品,各大钢铁企业每年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工艺复杂,加工程序多,技术要求高,生产周期在4个月左右。宫汉杰通过实践观察得知,制约气密箱生产进度的障碍在于气密箱地板的加工,尤其是“铆金铆”件,需提前加工才能进行焊接。宫汉杰大胆提出用气割来代替传统机加工的新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那时正是夏天,白天他坚持工作,晚上与攻关组的同志一起来研究对策。他们反复试验,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冷嘲热讽向他拥来,连攻关组的个别人都支撑不下去了。在车间领导的支持下,宫汉杰没有灰心。他重整旗鼓,振奋精神,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攻关中。反复的实践,他发现是由于切割角度太大,温度散失快致使切割线达不到需要的长度。于是,他决定采取先预热的方法,通过提高母材局部温度使钢板迅速达到燃点。经过一个月的攻关,不但使产品质量完全达标,而且生产周期缩短了10天,每台节约加工费3000元左右。近几年,他们加工各类气密箱50台,共节约资金15万元。

用创新的手段节约资金是宫汉杰的拿手好戏。2006年上半年之前,车间的钢材利用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随着手切割被数控切割所代替,边角料利用难度有所增加,凭着过硬的技术,宫汉杰采取将边角料集中摆放,然后焊在一起切割的办法,改变了浪费边角料的风气,使钢材利用率提高到78%,半年就节约钢材300吨,切割成品218吨,节约资金110万元。而2004年-2006年,他共完成工时45849小时,平均每年完成15283小时,均列小组前列,相当于一年完成了三年的工作量,是名副其实的劳动模范。

本报记者 阎冬 实习生 杜娜娜

上篇:自主招生也不能各自为战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1/20080114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01/14/27736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