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企改革成就斐然,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与此相伴出现的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重视:国企经营者违纪违法案件仍然没有下降的趋势,其中,经营者的职位消费是滋生腐败的重要黑点。如何更好地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职位消费行为,预防职位消费腐败发生,进一步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作为职务消费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认真研究解决。
一、规范国企经营者职位消费,有利于国有企业的良性制度化发展
职位消费,是指一个机构内部担任管理职务的人员,凭借制度规定和职权支配能力,自身享受并由机构负担的种种公开或隐秘的消费特权和额外福利。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一些企业经营者在职位消费中违反规定甚至触犯法律,一方面给企业造成损失,又让经营者个人的成长受到了影响,更造成了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流失。笔者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取消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位消费,而是要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位消费进行合理规范并严格控制。
二、规范国企经营者职位消费,有利于加强经营者廉洁自律和预防职位消费腐败发生.
长期以来,由于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位消费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这在制度上给一小部分人在思想上放松自己、在行动上控制不住自己留下了空间,导致一些职位腐败案件的发生。在职位消费中用信用卡做支付手段,方便了经营者的日常活动,同时也给其不断扩张的个人消费带来方便。
针对企业经营者职位消费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建议,在职位消费制度设计和实施时,要对国企经营者职位消费项目进行清理整顿,有些应纳入年薪收入,有些则要确定明确的标准。在正常情况下,要使多数经营者的整个年薪收入能够基本满足个人的住房、汽车和通讯消费的需要,以便将个人生活消费与公务消费适当分开。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经营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核定公务用车、通讯、业务招待费、礼品费、差旅费(包括出国费用)等项目标准。对经营者的回扣、红包、提成、中介费等灰色收入一般难以界定或规范,应在合理确定了经营者年薪水平之后明确规定:不准拿。
三、规范国企经营者职位消费,有利于完善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更好地发挥人才价值.
职位消费的本质是为公司业务或经营者的工作所需要而支出的费用。但又存在难以界定、主观随意性、模糊不清的特点。这就说明了对国企经营者职位消费进行规范的必要性了。同时,职位消费标准往往是经营者表明自己身份的一种象征,并且它也给经营者实际带来许多直接的物质利益,因此它对经营者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是整个经营者薪酬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前职位消费水平过高尚且缺乏规范,已经成为当前实施年薪制和股权激励制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些企业经营者,包括少数公开收入已经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其职位消费随意性很强,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机制问题,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容易导致职位消费扩张。在多数企业经营者尚不能拿到与其业绩和贡献相符的公开收入情况下,总会有一些经营者暗地里通过各种职位消费来“自我激励”。因此,如果在缺乏有效办法规范职位消费或隐形收入情况下,大幅增加企业经营者的公开收入,有可能引起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矛盾,不但得不到群众的拥护,也难以真正达到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在确定国企经营者报酬标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报酬水平与其资格能力、责任风险、业绩贡献、名誉声望等因素的对称关系。要创造条件,尽快排除各种障碍,更多引入比较规范的多样化股权激励模式,以便使投资者与经营者形成更好的利益“捆绑”机制。努力强化正面激励功能,相应减少代理成本,加强考核监督,引导企业经营者自觉控制职位消费行为。
四、规范国企经营者职位消费,将会使经营者职位消费透明化,也便于对其进行监督。
通常,对职位消费进行规范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职位消费的货币化。即核定经营者的准许职务消费指标,将现金直接打入经营者的个人账户,同时取消这些费用的公款列支,这样既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又可使经营者的货币收入提高从而激励其节约开支。
2、职位消费的标准定额。将企业销售收入等代表公司经营规模的指标按一定比例确定经营者的职务消费标准定额,使职务消费总量处在受控的状态。
3、职位消费的报告制度。经营者应至少半年一次将职位消费标准执行情况向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接受考核和监督,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使职位消费处于比较透明的状态,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行为。
总之,无论采取以上一种还是几种相结合的规范方法,都是让国企经营者职位消费透明化得到落实,同时,有了规范,也就意味国企经营者职位消费行为有了一个明确的发生条件,这样才有可能铲掉滋生职位消费腐败的土壤。 (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