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打工文学,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更包含了我们对劳动者的敬意和深情。”3月4日,当记者就打工文学的话题电话采访全国政协委员陈建功时,他由衷地如是说。
话题由今年1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打工文学论坛—2008北京”研讨会说起。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一直十分关注打工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人民文学》杂志社、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和深圳宝安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这次打工文学论坛。在论坛上,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次将打工文学作品收入馆藏。
当记者问陈建功举办打工文学论坛的意义时,他回答说:“我认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评论家、作家齐聚一堂,就打工文学这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题材展开研讨,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千百万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打工文学已经形成了不可低估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也已经逐步形成“打工者”的艺术形象谱系,成为了这个变迁的时代民族心灵史的一部分。面对这一崭新的文学现象,批评家、理论家们是不能也不应掉转过头去的。”
陈建功认为,当前打工文学的发展很有生气、有活力,虽然打工文学的作者以非专业作家为多,他们当中出书的人并不多,但打工文学作家的成就很引人注意,其中不少优秀作品获得全国文学奖,代表人物有广东的郑小琼、深圳的王十月、在深圳打工的湖南人于怀岸等。郑小琼的作品多次获文学奖,王十月的代表作有《深圳有大爱》等,于怀岸被文坛称为“湖南文坛五少将”之一。到深圳打工起家的女作家秦锦屏,小品写作成绩斐然,其中篇小说还获《北京文学》新人奖。陈建功说,这些都是近年打工文学中的骄人成就。
当记者提到有些打工文学作者随着写作的成就和个人的努力,自己身份已发生了变化,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时,陈建功说:“据我所知,有的打工文学作者成了人大代表,有的人成为城市里的自由撰稿人,还有打工文学作者成为了企业刊物的编辑。这对于他们个人是可喜的。相信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的根。社会是在发展的,打工文学作者也是在不断进步、发展和变化的,也会源源不断地有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