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技术是立身之本

2023年10月07日

·吴志强·

“工”字的内涵是“擅长、善于”、“精巧、精制”,“工人”则有能工巧匠之意,特指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士。近年来,高技工短缺和一线工人收入偏低的现象,吸引了全社会关注的目光。事实上,溯本探源,这两个现象从不同方面揭示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一些工人的技术素养偏低。

尽管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持续上升,然而,多数企业的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人均创造利税、能耗物耗数据等考核指标,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工人技术素质不适应企业的生产、发展形势,高技能人才极其短缺,以至于重金难求。虽然这些年国内企业日益重视职工培训,技工的整体技能有所上升,但相当数量的技工的技术水平仍显现出诸多弊病,部分工人工作多年,技术状况没有相应的长进,手艺不精,不了解所操作设备的工艺原理,未掌握隐患处理手段和应急能力,某些安全事故、质量事故频繁发生,追查责任,往往包含值班工人技术不过硬、动作不到位甚至错误操作等原因。

我们且不提李瑞环、倪志福、张百发等老一辈工人的杰出代表,也不用谈许振超、王洪军、李斌等新时期的技工典范,只要看看本企业内收入高、晋升快、名利双收的工友,都是靠自身的精湛技艺而获得让人称羡的荣誉、地位,实现了个人与企业的共赢。市场经济体制下,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技能取得不同的收入,任何企业恐怕均不例外,哪位领导也喜欢能干活、技术好、为企业制造高产值的工人。现实生活里,同一批入厂的工人,同样的外部环境,几年后各人的境况就会发生分化,一些人成了骨干,一些人原地踏步,可能还有一些人被迫离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别无疑将继续加大,根本因素还是个人技术的作用。

技术确实是工人立身的资本。立足本职岗位钻技术、学手艺、练绝活、搞革新,时间长了,技术操作水平上档次了,对企业各工种、各岗位、各项工艺琢磨透了,贡献大了,该来的好处一样不会少,面对知识经济汹涌的浪潮以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新产业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大趋势,工人必须持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专业技能素养,用技术来提升自身的价值,为企业贡献更多的利润,继而挣到满意的劳动报酬。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西安网上公示城管人员照片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3/20080325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03/25/26863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