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意味着今后5年每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这个规划的思路也就是中国解决能源问题的第一方案,那就是节能。但2007年两会上,温总理坦承2006年能耗只下降了1.2%;今年两会上,温总理在报告中说2007年能耗下降了3.27%。也就是说,两年都没有完成节能任务。
除了第一方案,还有没有第二方案?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
在科学家眼里,自然界存在着无限的能源资源。不过,无论是节能还是开发新能源,除了国家必须制定出各种鼓励政策外,有一个重要角色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化工。
说到化工,很多人都要一声叹息。化工行业年能耗达到2.7亿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高达3.5吨标准煤,是其他行业的两三倍。而且,化工行业“三废”产生量大,污染严重,治理率还低。国家两年降耗任务都没完成,有些人认为就是化工拖了后腿。但不管是谁,只要他一触及到能源问题,就会发现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化工。在节能方面,这个行业的每一个哪怕是一个局部的技术改革,都可以让一个产品从耗能大户变成节能大户。比如,生产烧碱由隔膜法改为离子法,每吨可降低400多千克标准煤。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每一种能源的转化都离不开化工技术的催化作用。比如目前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就是通过热化学转换技术将固体生物质转换成可燃气体、焦油等,通过生物化学转换技术将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转换成沼气、酒精等,通过压块细密成型技术将生物质压缩成高密度固体燃料等。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惟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功能的产业正是化工。有远见、有科学头脑的国家决策者一定会明白,中国能源保障的前提必须是中国化工的发展。因此,人大应该要求政府制定出更多的鼓励(而决不是限制)化工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以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
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不快。但说一千道一万,我们还能找出第二个“人”担当此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