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山西大学附中初中部改为“民办”,违规组织“小升初”考试并收取高额费用,9年来共收近亿元。教师们除了享受优厚工资待遇,各种名目的奖金、旅游项目也让人应接不暇。据悉,已有数千万被私分和挥霍。
据悉,山大附中始建于1955年,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山大附校”与“名校变民校”的一员,其违规行为并非个例,而是这类学校的共性。
“名校办民校”或“名校变民校”的弊端早已有公论与共识。资深专家周大中在全省4万多所中小学中率先“蜕变”,将其初中部分改为“民办”学校,定名为“山西省知达实验学校”,寓意知书达理。这其实是诸多名校办民平曾总结其弊:这种学校不但垄断了一个地区最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而且享有一切原本只限于民办学校的高收费、自主招生等优惠政策,甚至成为地方教育的“寡头”,比如为争抢优质生源,根本不执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小学、初中招生一律免试、划片入学的规定,明目张胆地举行入学考试,考国家规定课程以外的“奥数”和超越国家课程要求的“准四级”外语。尽管媒体的曝光不断,呼吁与批评之声不断,但“名校办民校”、“名校变民校”还在继续。
《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的出台施行,有人比喻是“迎来了民办学校发展的春天”。但类似于“富人搭穷人的便车”,那些名校以“交身”之术,抢搭真民校的便车。国家为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而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激励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不幸遭遇了以个别名校为代表的公办学校的“打劫”。
“名校变民校”就是与“民”争利。众所周知,这些假冒的民办学校挤占了真正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利用其自身固有的优势掠夺真正民校的利益。有关人士不无担心地指出,“假民办学校”的出现是一个对公共优质教育资源的掠夺侵吞的过程,而它的壮大则必然有众多真民办学校不断萎缩甚至倒闭相伴,仅仅是“喊停”或发几道“禁令”是不够的,真正的“打假”行动要跟进。(巢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