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我拿什么拯救你——

“严寒”中前行的纺织业

2023年12月20日

“2007年十分困难,2008年更加困难,这也将是12年来最困难的一年,但坚持就是胜利!”这段话是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生对2008年纺织行业趋势的看法。

近日,我省纺织行业的代表齐聚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徐文英共同探讨了纺织行业的前景、及应对的策略。

“亏”声一片

风轮纺织公司一季度亏损450万元,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594万元。

西北二棉1——2月亏损488万元。

唐华三棉1——2月亏损618万元。

唐华四棉1——2月亏损348.97万元。

八方纺织公司一季度亏损190万元。

陕棉九厂1——2月亏损500万元。

今年1至2月,全省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66亿元,同比下降3.95%;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亏损3497万元。

2007年,全省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84.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8%。与此同时,经济效益却在下滑,2007年我省纺织行业出现了整体效益下滑的趋势,全省纺织行业利润总额较2006年增加亏损7667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3.01亿元,较2006年增亏20.63%,亏损企业亏损面41.08%。

2007年我省纺织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减少,企业发展速度放慢。去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为38.84亿元,同比减少12.53%,呈现负增长,说明我省纺织行业在企业发展和技术改造方面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差距。

据省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的资料显示,“九五”末我省棉纺织行业技术水平还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到“十五”末期省棉纺织行业技术水平已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增长了300%的同时,我省棉纺织行业的生产能力仅增长了30%。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省国有纺织企业历史债务沉重,改制步伐缓慢,融资困难;非公有经济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较差,发展资金不足导致发展速度慢;虽然也有少数企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在我省纺织行业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市场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发展速度缓慢,在市场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加举步维艰;加上企业体制职工观念的原因,我省纺织行业劳动用工水平相当落后,万锭用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链不完整,国有经济比重大,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也影响了我省纺织行业的整体发展。

隐忧将在今年浮出水面

徐文英指出,几年来,尽管有种种不利的因素存在,但2007年我国的棉纺织经济增长从宏观上说是健康的、平稳的。针对纺织行业目前的困境发改委正在调研。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消息,尽管2007年中国纺织行业宏观面向好,但企业微观面处境艰难,企业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行业八成的利润正在向二成的少数企业集中。去年一到十一月,全行业有规模以上企业四万余户。其中,占三成一的企业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八成九,其余约占全行业三分之二的企业,创造的利润不足全行业的一成。

2008年棉纺织行业还将面对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社会责任和节能减排成本增加、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出口退税率下调的风险、部分纺机进口税优惠政策的取消和过高的棉花进口滑准税等减利因素。棉纺织行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2008年,中国纺织业发展将迎来外部环境更为艰难的一年,纺织行业低毛利、竞争激烈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生存危机不断涌现

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陷逆境。

风轮纺织公司董事长李树生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2008年初的7.3046涨到3月底的6.998,影响本年减利255万元。对于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我省众多的纺织企业都给予了关注。”

人民币升值首先影响到中国纺织品出口。预计2007纺织品服装出口将达1770亿美元,同比增长20%,但是加速升值的人民币将使这一增幅受到制约。据有关部门测算,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纺织行业利润将减少70亿元。近几个月,一些纺织出口企业已确切感受到海外订单减少的困境。有企业反映,每年的第四季度应是接单的黄金期,一般可以基本落实下一个半年的订单,而去年年末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在去年10月份举办的广交会上,外商不能接受中国企业对人民币年底升值至7.4的预期,据反映,因为不能承受中国产品增长过快的原因,一些外商将订单转移到其它国家与地区。

人民币的升值,提高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增加了企业资金投入成本。《中国企业家》调查显示,82.4%的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随着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将陷入不景气的泥潭。

2008年,出口退税下调预期仍然存在。

以风轮纺织公司为例,2008年棉纺织业出口退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将减少利润66万元。与会代表认为,去年以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到11%,使一些以加工为主的出口型微利企业受到重创。

纺织业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居高不下。因此在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的压力下,纺织业是出口退税调整的主要行业。

但也有资料显示,出口退税对纺织行业的影响没有那么严重。按照国家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纺织行业投资、生产、贸易和效益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各指标数据表明纺织行业处于较好的发展形势;出口退税率下调并未造成纺织出口的大幅减少,相反纺织出口仍能实现近20%的出口增幅,另外从统计上看纺织出口企业的效益也同比增加。可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已经能够消化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下调的影响。

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难以消化。

在座谈会中,各企业的代表普遍认为《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对企业成本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带薪休假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风轮纺织公司代表说,如按现行的劳动合同法该企业的人工成本将增加7%左右。

对于带薪休假这一问题,五环集团董事长王树平认为,纺织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特点明显,带薪休假和分散放假的形势不利于纺织企业,对集中组织生产有很大的影响,一年最好集中放两次假,且由企业来决定放假时间。

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工资的增加。一季度,风轮公司因工资提高增加成本24万元。西北二棉总经理张新华表示,2007年由于医疗保险政策的变更企业增加成本100多万,取暖费由每人60元涨到了600元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项很大的支出。唐华三棉的职工取暖费由30万增加到了300万。

此外,纺织行业职工要求加薪的呼声也非常高。据了解,目前我省纺织行业职工的收入依然偏低,大部分职工的收入达不到我省社会平均工资1777元的60%。在西北二棉六千余职工中只有一千余人高过社平的60%。唐华三棉90%的职工工资达不到社平的60%,正式工平均为840元,临时工为790元。在缴纳社保方面,企业依然是按照社平工资来缴纳,企业压力非常大。

纺织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为工人缴纳相关的保险和公积金方面普遍存在着欠账,同样,由于交货时间短等原因,特别是一些企业实行计件工资,企业加班也是普遍现象。但是在法律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今年企业将不得不依法办事。有企业计算,如按现行劳动法执行,企业人工成本要增加20%以上。据说,为了回避这一成本,在广东等地有一些小企业在去年12月底前主动歇业倒闭,稍有实力的企业则正考虑着外迁。

此外,由于农民工短缺,工人流动性大,普遍对工作环境要求提高等原因,用工荒、招工难早已成为纺织企业不争的事实。有企业说,过去纺织工人每月工资600—800元,现在涨到1000多元还是没有人愿意干。为了留住工人,在东部一些地区仅去年一年员工工资就增长了20%。但是,企业无法将这些成本转移到产品上来,一些利润微薄的企业已经无法承受,不得不关门了事。

原材料涨价让成本提升

原材料涨价也成为了与会代表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水、电、煤等涨价,风轮公司一季度增加成本33万元。其中棉花成本占棉纺织企业成本的一半以上,棉价的上涨势必挤压企业的盈利空间。

据了解,目前棉花供需矛盾突出。因供需缺口较大,国内棉价大大高于国际市场。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利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过多过快的进口棉花,使有关部门担心影响棉农的利益,对棉花进口实施了滑准税率,使进口的棉花价格与国内棉价平衡,甚至有时高于国内市场。这就出现了国内实际使用的棉价大大高于国际市场的局面,使得我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大大下降。

此外,原油作为化纤产业链最源头的原料,油价上升首先影响到化纤业,推动化纤价格从上游到下游联动。但油价上扬对纺织业影响最为直接的还有,拉动电价、煤价上扬,运费上升等,形成产业链成本通涨。在石油的带动下,棉花价格乜会走出新一轮涨价行情。由于国内资源的硬缺口,投资的过快增长,今年原料的压力将会成为纺织企业新负担。

货币政策加剧资金紧缺

贷款利率的不断上调,让我省的纺织企业成本增加。在风轮公司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2007年从年初的6.12%调升至年末的7.47%增加贷款利息53万元。

去年以来,中央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作为贸易顺差重要来源的纺织业,成为宏观调控的直接“受害者”。

去年一年间,央行共进行了10次银行准备金率调整,使银行准备金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目前已上调至14.5%,创20多年来新高。与比同时,央行还进行了6次加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到7.47%。这表明“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开始全面展开。货币政策的从紧,无疑将更进一步缩紧企业资金链,加剧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投资与生产。

亟待政策救急

此次座谈会,我省各棉纺织企业纷纷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徐文英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出台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愿望。

风轮公司董事长李树生建议:要鼓励企业出口贸易,出口退税最好上调到17%;政府部门要加大扶持的力度,提升纺织业的整体水平;实行信贷政策倾斜,积极与银行沟通,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尽可能提高企业的授信贷款额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实行电力政策及财税政策的倾斜。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六次理事扩大会于3月10日至12日在济南市召开。企业代表建议,在国际棉价高于国内棉价的情况下,希望能够取消滑准税;继续实行进口喷气织机和自动络筒机的免税政策;平衡纺织企业的进销项税率;出口退税至少保持在现有的水平别再降低。

一些棉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棉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所占比例在90%以上,在过去的一年中,棉纺织行业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由于政府出台的调控政策较集中,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企业面临能源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是三分之一平均利润率以上的企业也感到压力很大。纺织企业负责人希望国家能在针对行业的政策上给纺织企业一个公平竞争和发展的空间,否则三分之二面临亏损的企业将会出现停产或倒闭的危险,对解决农民工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会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徐文英最后指出:转变发展方式是首要任务。

首先,要加快产品创新,提高两个贡献率。现在棉纺织业产能虽然很大,但真正创新的产品并不多,同质化、大路货竞争的后果是企业利润微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为改变这种局面,协会鼓励那些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生产高支纱线产品、高支高密服装面料及家纺产品、高档色织提花产品,让开“大路”,占领“高端”,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高科技与品牌两个贡献率。

开发使用新型纺织原料,缓解用棉压力。面对棉花缺口加大,价格上涨的不利形势,协会认为棉纺企业应加大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及非棉天然纤维的使用,其中包括天丝、莫代尔、竹纤维以及毛、麻、丝、绒等,通过工艺技术的创新,开发新型功能纺织产品和多种纤维混纺产品,这既是提高科技与品牌两个贡献率的客观要求,也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用棉压力。

加快设备升级,提高“三无一精”比重。目前棉纺织行业落后技术装备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是产业提升的必由之路。协会倡导各棉纺织企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采用先进技术装备上来,继续坚持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到2010年全行业清梳联比重达到50%,无结纱比重达到70%,无梭布比重达到70%,精梳纱比重达到30%。

推进使用新型高效棉纺织工艺设备,减少企业用工。要持续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棉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以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替代棉纺织技术传统技术装备,逐步减少用工,提高效率。目前,带自动落纱的细纱长车、紧密纺纱技术和粗、细络联合机等技术设备已趋向成熟,用户反映良好,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采用。

2008,对于纺织行业到底是春天还是寒冬,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章琦

上篇:没有了
下篇:西安万人居住区拟设中小学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4/20080415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04/15/35070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