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我省环境监测三瓶颈需突破

2023年12月20日

“现阶段,我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发达省市横向比较仍然存在差距,有些瓶颈急需突破。”在全省环境监测工作会上,省环保局局长何发理提出治病良方,希翼打破我省环境监测工作的瓶颈。

瓶颈一:硬件设施跟不上需要

病灶:我省环境监测的硬件设备配置急需改善。目前,水源地水质109项全分析,只有两三个地级监测站能够从事这项分析。

同时,各地环境监测资金投入不足,县一级监测经费来源单一。县级监测经费困难,不能满足、适应工作要求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县级监测站是差额补助单位,有的县只有“人头费”,工作经费迟迟没有落实。

药方: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加大硬件投入,加大监测技术的改进和必要的仪器配置。在省监测中心站、陕南、陕北建立三支硬件装备好、能拉得出去的队伍,建立省市专家智能库,杜绝遇到问题,到现场盲目指挥的现象。各地加大突发环境监测应急背景值数据库建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基层监测站可迅速从上一级的数据中心提取数据应对。

同时,建立监测信息网络体系,用三年时间完善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络。完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

瓶颈二:监测指标刚性不足

病灶:从全范围来看,目前,环境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公信力不高。我省各级监测站点收集的部分数据不精确,甚至还不能客观地反映当地污染减排的实际情况。去年,我省虽然全面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然而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前年相比不降反升。

一些地方弄虚作假,修改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监测设备制造企业和排污企业沆瀣一气,随意调整监测数据的现象也不稀奇。

减排罚款力度偏软。一些地方企业减排罚款不按排放数据收取。去年,浙江省环境罚款数额达4亿元人民币。可我省罚款数额还不足3000万元。一些地级市才几十万元。

药方:今年起,全省将加大环境监测的执法力度。改变以往一些监测人员到现场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刚性不足的监测方式。各级监测站点须提供科学的、经得起检验的数据,确保污染减排同环境污染变化挂钩。今年,坚持用监测数据说话,逐个企业核实减排数据。各地污染减排监测情况,今年起除了每两个月在媒体通报一次外,还将各地减排情况定期送达各地党政主要领导。

同时,针对监测人员同企业“抱团”现象,我省正在着手处理一批违纪人员。

瓶颈三: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病灶:目前,全省共有2300多个环境监测站点,从业人员达4.7万余人。庞大的从业人员中,不少人学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找一个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很难,致使不少站点的监测仪器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我省个别县环保局居然计算机也不会用。”全省环境监测工作会上,何发理透露,目前,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人员大多只凭一股热情,缺乏科学理论支持。据他讲,近日,一20吨的液氨罐掉进我省安康石泉水库。一些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只是片面强调水污染,提出调离水面的处理方案。针对空气中可能发生的闪爆危险,一些所谓的专家仅仅提出用消防枪喷水处理。没有宏观考虑问题,更没有考虑到把液氨融入水中,使危险系数降到最小的解决办法。

药方:强化监测人员培训,培养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的环境监测人才队伍体系。在开展技术比武时,避免年年都是老面孔的形式主义。全省拟对各级监测站人员实行三个月脱产培训。

同时,利用陕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借船出海,借助他们的先进仪器和设备解决环境监测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难题。

本报记者薛生贵实习生刘威

上篇:高陵打造千亿元基地
下篇:陕西纺院与名企联手打造人力资源平台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4/20080421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04/21/35093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