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技术精湛的“蓝领”,“白领”的创新设想只能停留在图纸上,产品的升级也将成为无源之水,企业的发展也将裹足不前。中国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科教兴企”的发展战略,以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疏通工人成才渠道,打造技师、高级技师等人才培养链条,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107名技师、16名高级技师成为企业的“高精尖人才”,1301名高级工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坚力量。
畅通成才渠道
从1997年开始,中铁宝桥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招有式地开展起来。经上级部门批准成立了“中铁宝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站”,专职进行公司人才技能的培养和鉴定工作。公司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给予保证,经费上加大投入,仅近三年来就累计投入资金达160余万元。在充足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公司积极推行“取什么证,拿什么钱”、“聘上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的激励机制,这样以来,职工每月可多增加30—80元一档技能工资,有特殊技能的职工还享受中级或高级职称的待遇。另外,公司还坚持技能工资晋升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的原则。此举充分调动了职工自觉参与培训、自觉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人人学技术、提技艺、比能力的热潮此起彼伏;“拜名师,学名艺”的活动也在车间、班组相继开展起来。公司123名高技能人才中,89.6%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
公司工会还坚持每年一度组织天车工、电工、钳工、电焊工等多工种技能大赛,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从而为公司人才储备选好“苗子”。共青团则引导公司35岁以下青工开展岗位练兵、同工种间竞赛活动,被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的青工往往成为公司参加市级、部省级乃至全国技能大赛的“种子选手”。
搭建成才平台
在中铁宝桥技师、高级技师这些和工程技术人员一样“吃香”的高技能人才享有的“特殊”待遇,一直是职工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其收入上的大幅提高、住房上的优先选择、政治上的快速成熟,促进了二线职工的大幅回流,工人有能耐一样受人尊敬成为中铁宝桥职工的共识。这都缘自公司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评、聘相结合的技师管理和聘用制度。《工人技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技师、高级技师考评(暂行)办法》等方案的出炉,为公司重要岗位急需的技工人才的快速涌现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论年龄、不论资历,只要有“金刚钻”,有真才实学的“绝活”,就一定能考上,能被评、聘为技师的理念为广大职工所推崇。2003年,动力车间电工李树枫看到车间锅炉房耗电量大,成为车间乃至公司的“电老虎”,他将原系统改造实施后,每年可为公司节约100余万元,这一技改成果赢得了车间和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该年8月28日,李树枫一次通过公司组织的技师理论和实做考试,被公司聘为电工技师。如今,在急、难、险、新、重的任务上都能看到他带领一帮高级工攻坚克难的身影。
在中铁宝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评、聘不搞“终身制”,一年一评,自我总结,单位考核;三年一聘,专家提疑,当场答辩。在岗位上不思进取则被淘汰,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又为高级工晋升技师、技师晋升高级技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组织保证,促进了技师和高级技师经常不断的自我加压,强制充电,向更高层次迈进。2007年有5名技师由于答辩不合格,日常表现欠佳,被公司取消技师资格和技师待遇。他们心态平和,认识明确,也不怨天忧人,而是暗下决心,争取在新的一年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展现个人才华
实践中,中铁宝桥领导深深感到,公司拥有占职工总数49%的“实用型人才”是十分宝贵的,管理好、使用好,最大限度地发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作用和优势,做好传帮带是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为此,公司在及时建立、不断更新高技能人才档案的同时,坚持把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技师小组活动》做为一个有效的载体,不仅提高了技师的“生命力”,而且也开辟了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新格局。
60Kg/m—18#高速道岔高锰钢整铸翼轨,是公司引进法国技术生产制造的高速道岔的主要部件。该产品结构复杂、尺寸精度高、内部质量要求高,在生产过程中,针对翼轨内部缺陷部位气刨后进行焊补时,由于高锰钢材质的特殊性,经常发生清除了夹砂、夹渣的缺陷又伴随裂纹等新缺陷出现。辙叉车间高级技师高洪君通过观察、试验,探索出新的补焊方法,彻底消除了这一长期困扰辙叉生产进度和质量的“顽疾”。在中铁宝桥各车间技师像高洪君一样既坚持关键时刻顶得上、拿得出、叫得响,又努力做好传帮带工作,做到自我加压,自找课题,反复试验,群力攻关,有效地解决了各个生产环节的不利因素,在降低成本、提高劳效、缩短工期、确保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大文章。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近几年来,中铁宝桥屡屡中标国家重点工程,如在获得“第七届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的南京长江第三大桥钢塔柱,浙江省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西堠门悬索大桥、金塘大桥,青银线济南黄河大桥和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系列提速道岔等产品的生产和技改项目中,钢结构车间和道岔车间的技师、高级技师成为这些项目生产中的“领头羊”,曾创造出南三桥钢塔柱10余节箱体焊接变形不用火焰校正而一次通过检验直接进行端面机加工的奇迹;2007年钢结构车间“五大桥”钢锚箱同时生产,而熔透焊缝一次探伤合格率却阻碍着生产进度和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中国中铁“十大杰出青年”高级技师王汝运、陕西省“知识型职工”高级技师杨鸿涛、宝鸡市“十大杰出青年”技师王陇明等人带领高级工,以“提高焊缝一次探伤合格率”为目标,优化工艺,严控层间温度,使“五大桥”钢锚箱焊缝一次探伤合格率高达98%以上,连岛工程建设指挥部一次性奖励电焊组2万元。
(吴卫民 闫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