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东方宝石”——朱鹮有望摆脱濒危命运

2023年12月20日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野外跟踪观察,去年5月底在陕西省宁陕县野化放飞的一对人工繁育朱鹮,日前成功孵化出三只幼鸟,这标志着中国对濒危鸟类朱鹮实施的首次野化放飞初步取得成功。

首次野化放飞的成年朱鹮精心育后

宁陕县城关镇朱家嘴村位于山清水秀的秦岭腹地,村民邹开印家的祖屋建在一个长满树木的山坡上,院前有一汪小水池,坡下是一条小溪。

记者在邹开印家的院子里看到,院子前面的小山坡上长着两棵高大的油松树。那对成功繁育后代的朱鹮就将窝巢建在较大的一棵油松的枝杈间,两只成年朱鹦正在精心哺育幼鸟。

经过几个小时的观察,记者发现,他们中一只外出觅食另一只就守在窝巢旁守护嗷嗷待哺的孩子,每隔一个多小时轮换一次。看到有人在附近活动,警觉性颇高的朱鹮在外出觅食前总要在附近盘旋一阵,有时还很不放心地落在农舍附近的田地里,出发“嘎嘎”的叫声。

在这棵油松树对面林木茂密的山坡上,有一架高倍望远镜正对着这个窝巢。从发现窝巢到现在,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负责人李夏和工作人员刘小军就一直盯守在这里,观察这个不同寻常的窝巢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朱家嘴距离我们野外放飞基地有三四公里,这对朱鹮去年放飞后一直在这一带栖息。但它们选择建巢却挑了好几个地方,最终选在这棵高大的油松上。”李夏说,“据我们观察,这几只小朱鹮成长得很健康,估计再有20天到一个月,他们就可以离巢自由飞翔了。”

在野外成功繁育后代的这一对朱鹮是去年实施野化放飞的26只人工繁育朱鹮中的一对,雄鸟编号为07—09,雌鸟编号为07—15。它们从今年2月份开始筑巢繁育。从3月15日到19日,连续产下了三枚卵。一个月后,三只雏鸟相继破壳而出。

专程从西安赶赴宁陕现场指导工作的朱鹮保护专家常秀云说:“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幼鸟们的营养。而两只成年亲鸟的食物丰富不丰富是最关键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最近给它们密集投食,以保证它们有丰富的食物来源,给幼鸟增加营养。”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幼鸟没有抵御天敌的能力,宁陕县朱鹮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巢树底下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幼鸟从巢树上摔下来,防止蛇、老鹰等天敌的侵扰。

野外繁育成功预示着朱鹮家族有望摆脱濒危

朱鹮又称朱鹭、日本凤头,俗名“红鹤”,被誉为“稀世珍禽”、“吉祥鸟”和“东方宝石”,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重点保护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家。20世纪中叶以来几近灭绝。1981年5月中国专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后,引起世界关注,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美、英、日、西德等国发来贺电,祝贺朱鹮在中国重新出现,并希望得到科学拯救。

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国际组织关注支持下,我国朱鹮保护研究的成绩举世瞩目,数量已由7只增至1000多只,其中人工种群512只,野生种群500多只,主要分布在陕西境内的秦岭一带。

自2004年以来,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朱鹮野外放归研究。去年5月31日,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我国首次正式对人工繁育的26只朱鹮进行了野化后异地放飞。随后,中国鸟类环志中心专家和当地朱鹮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利用无线电跟踪与电视监控系统,对这些野化放归的朱鹮进行了监测和野外巡护。

野化放飞是指在模拟自然生态条件,将人工繁育的朱鹮进行人工控制条件下的野化训练,在其逐步适应野外环境后,放飞到其历史分布区的过程,是实现异地重建朱鹮野外种群,扩大栖息地范围和种群数量、最终促进其野外种群恢复的重要环节。

宁陕县林业局局长张守诚介绍说,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观察,野化放飞的26只人工繁育朱鹮中有6只回到了原来的放飞基地,5只已经确认死亡、3只失踪,其余12只经历了去年冬天罕见大雪的考验后,目前已经适应了野外的生存环境,成为第一个由人工饲养变为野外独立生存的朱鹮家族。

常秀云高兴地说:“这对朱鹮野外繁育的成功预示着朱鹮这个珍稀鸟类摆脱濒危的F子不远了,它也为我们朱鹮的历史分布区重新引入朱鹮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

朱鹮保护在行动

1981年,我国科学家在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后,国家立即开展了拯救保护行动,先后在洋县成立了朱鹮保护观察站,并设立了专门自然保护区和4处繁育基地,深入研究朱鹮人工繁育技术。为促进朱鹮种群复壮,国家林业局还将其列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优先保护物种,并采项措施加强拯救。“近一年来,专家们通过对回归自然的朱鹮一直进行生态学和行为学相关研究,为以后更多的朱鹮放归野外提供了科学依据。去年放飞的朱鹮今年在野外成功繁育后代,标志着中国对濒危鸟类朱鹮实施的首次野化放飞初步取得成功。”宁陕省林业局局长张守诚说:“今年5月底到6月初,我们还计划放飞一批朱鹮。”根据规划,我国还将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对人工朱鹮野化后进行异地野外放飞,逐步恢复野外种群的庐史分布区,同时为其他国家朱鹮历史分布区恢复野外种群提供经验。

近年来,我国也不断加强朱鹮保护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政府曾于1998年、2000年和2007年,向日本政府赠送了朱鹮,并签署《中日朱鹮保护合作计划》,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朱鹮繁育合作。在中方专家指导下,日方朱鹮人工繁殖技术逐步成熟,实现了繁殖成适,人工繁育朱鹮种群数量达到97只,并计划于2008年进行野化放飞。

可以预见,随着朱鹮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的一步步扩大,这一珍稀鸟类将有望摆脱濒危局面。  (刘书云)

上篇:没有了
下篇:我省4月遭受气象灾害损失9240万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5/20080508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05/08/35153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