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能试的,他们都试过
“珠峰火炬引火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航天点火器,必须跳出常规思路!”攻关组开展“头脑风暴”,有人甚至找来了一整套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各类资料,帮助大家重新认识珠峰。
那段时间,这个只有12个人、当时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技术团队,像一个苦心竭力构思作品的戏剧大师,按照早已策划好的各个场景,找寻着能够串起整个情节的合理路线。珠峰实地环境的许多无法预测性,大家不得不预想各种复杂情况,尽可能把试验方案做得更周全。攻关组组长杨玲是一个研制了十多个航天型号20余种航天点火器产品的年轻高工。为了更加逼真地模拟实地环境,她带领攻关组在工房临时建立了一个简易的低压试验仓,通过更加直观的试验,不断摸索各类原材料选配对配方性能的影响和变化,努力探索能够突破难关的方向……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试验和摸索,攻关组最终找到了一条通过燃烧能够自产氧气、持续助燃的固体药柱合成途径,这仅仅只是引火器迈向珠峰的第一步。为了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攻关组对药柱的合成原材料进行了严格筛选,剔除了任何能够产生污染的组分;为了使用方便和便于携带,大家对药柱尺寸和成型工艺进行了精心设计;为了考验药柱的抗风性,他们把电风扇调到了最大档,一次次做点火试验;为了检验药柱的耐雨淋效果,大家又拿来了淋浴喷头……。总之,为了真实模拟实地效果,他们把能想到的办法都试了个遍,不断改进和提高药柱的性能。
2007年初,珠峰火炬奔赴我国的最北疆漠河进行火炬的低温低压试验。在低压、低温环境下再次出现了无火焰的现象。在所里,大家已经模拟各种情况做过多次试验,对各种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原因早已做过深入分析,很快,试验人员在第一时间向所里发回了试验现场的数据。根据现场数据的分析,杨玲立即对燃料配方及成型工艺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创新,带领攻关组连夜赶制样品,再次送到了漠河。新试制的样品顺利通过了低温、低压环境试验的考核,确保了珠峰火炬及引火器的研制成功。
他们一样传递了激情与梦想
漠河试验一举突破难关,随后引火器研制工作进展非常顺利。经过近半年的精心调试,42所研制的引火器最终攻克了低压(0.2个大气压)、低温(—40℃)大风(12级)条件下火炬和引火器稳定燃烧的难关。引火器外形仅像一支长10余厘米、直径约1厘米的粗铅笔,轻便灵巧、携带方便,而且燃烧中无明显烟尘和气味,完全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即使浸泡在水里,照样能生火点燃。
2007年5月,试验队和登山队带着引火器登上珠穆朗玛峰,再次对珠峰火炬、登顶圣火灯、引火器等进行实地检验。在珠峰多个海拔高度,引火器多次试验都满足了各项性能要求,次次点火成功,使用效果获得了登山队的好评。
2007年夏天,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多个燃烧系统技术方案连同引火器一道,接受了北京奥组委专家评审、选择,航天四院42所研制的珠峰火炬引火器作为第一方案成功入选。
2008年初,航天四院42所提供了400余支引火器,以确保珠峰点火成功。
本报通讯员刘国伟记者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