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是一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名。它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距宁强县城130多公里,是我省西南边陲重镇,离四川省青川县不足30公里。汶川8级大震、青川6.4级地震给这里带来了灾难,再加上前不久我省发生的5.7级地震,这里又是地震中心,损失可想而知。
风景秀丽的金山寺满目疮痍
6月3日,记者从宁强县出发来到广坪镇金山寺。这里群山连绵,植被茂盛,空气中弥漫着百花的清香,湛蓝的天空,不时有几朵白云飘过,清澈的金溪河缓慢地流向四川的青川。与美景十分不协调的是眼前出现的房屋大部分倒塌或成危房,有的还是没有封顶的新房,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使人的心沉甸甸的。一顶顶“救灾”蓝色帐篷随处可见,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格外显眼。一路上,广坪镇农村信用社主任梅庆宁说,咱们从广坪镇去金山寺,走的这条路就是胡总书记5月31日来这走过的路……
路旁,不少农户将收获的小麦或油菜籽放在塑料布上晾晒;有的在收拾倒塌的房屋,准备重建;有的农民正赶着水牛在水田里犁地;有的忙着插秧;不少地里刚插的秧苗郁郁葱葱,一派田园风光,灾后生产自救已有序展开。
金山寺成为帐篷村
金山寺四面环山,在空旷的地方搭建了两个救灾帐篷点,共安置村民300户。同时还有小卖部、广坪农村信用社临时服务点、中国电信灾区便民服务点以及卫生室、公安执勤点等。每个点标有具体负责人姓名。几十个清一色蓝色“救灾”帐篷连成片,并有畅通的排水沟。孩子们在帐篷中跑来跑去,追逐嬉闹捉迷藏,大人有的下地干活去了,有的回家修房去了。村长王显勤,去县里领救灾物资去了。
党小组长黄清华告诉记者:政府每天给每人一斤粮、十元钱。一家一顶帐篷,还发有衣服、被子,吃的喝的都是发的,还安装了卫星接收天线,每天能看上电视。
这里还有两座与众不同的大帐篷,是彩条布搭建的,一座是胡总书记来过的小学,胡总书记在小黑板上写下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六个字。孩子们已放假;把这里当作理想安全的活动场地。十几个孩子把破损的课桌合并在一起,就是乒乓球台子。把一个长凳子放在中间,就是球网,孩子们球打得很专业,看到天真欢乐的孩子,我感到了欣慰,因为,他们是这里的希望。
在另一个较大的彩条布帐篷中,十几名中学生正在认真复习,很热,不一会,汗水从额头上渗出。孩子们好像已习惯,埋头攻读。初三老师赵维良说,学校在广坪镇,离这15公里,教室有的垮塌了,有的成了危房,孩子们都放假了,我和另外两名老师自愿来这为初三孩子们补习落下的功课,6月21日全省中考,时间不多了。我问,你们是怎么来的?他指着帐篷外放的摩托车说,我们每天都骑摩托车来。
武警医院是乡亲们的最爱
村子的东头是“武警陕西总队医疗队”的驻地,是这里的战地医院,也是乡亲们的最爱,胡锦涛总书记来这视察过。
在一个军用大帐篷中,我见到了分队长张华大校,这位武警医院的副院长一脸疲惫。胡锦涛总书记到这里视察时亲切接见了她。她说,我们39人的医疗队5月18日到这里,共负责附近九个乡镇的群众救治以及医疗巡回、消毒任务,占该县二分之一的地方,到现在共治疗2600多人次。
说话间,记者看到几位村民在输液,挂输液瓶的木柱上还挂着两块腊肉。张华说,这是老乡送的,他挂在这,转身就走了。
63岁的村民王显民因中暑正在输液,他说,真要感谢人民子弟兵,看病救人不要钱,还帮我们干农活。另一个输液的村民沈成礼说,山里人厚道,给子弟兵送东西表达了我们灾区人民的心意。张华队长接过话茬,指着帐篷上面的遮阳网说,这就是沈成礼送的。
此时,在场的军民你一言我一句畅谈起军民鱼水情:我们吃的蔬菜、水果、鸡、腊肉、熏肉都是老乡送的,每天都有送的,不要也不行;子弟兵翻山越岭到家里给我们看病,有的人是独家独户住的地方很偏僻,他们都去,挨家走户,一个也不落下。我们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人,感人动人的事说不完呦…
记者了解到,5月20日半夜,野战医院送来一位快要生产的孕妇,经查孕妇羊水已破、肚里的婴儿还是脐带绕颈,母子生命垂危。武警医务人员冒着不断的余震,为其剖腹产,母子平安。为了感谢武警,不忘地震灾害,村民赵明章为孩子起名赵震武。
我们有胡总书记的照片
在金山寺不少人的手机里存有胡总书记来此视察的照片,谈起这个话题,大家都是一脸的兴奋。
广坪镇农村信用社主任梅庆宁打开手机,胡总书记视察的画面清晰可见。一旁的赵大勇、王久明等人的手机里都有这个珍贵的画面。梅庆宁说,那天,胡总书记就站在离我们不到五六米的地方,大家心情非常激动,真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有手机自拍功能的人都拍下了这一珍贵美好的瞬间。一旁的几个村民也打开手机,让记者看他们拍下的珍贵镜头。
村民们说,胡总书记来视察时,还发生余震,人站不稳,胡总书记好像没有感觉到似的,很平静。
采访中,我也经历了两次余震,一次震感比较强烈,事后才知道其中一次是青川的5.2级地震。我发现,当地人很镇静。正在嬉闹的孩子也没有停下,只是嘻笑着高声喊着:又震了。看来他们已适应这种余震不断的生活了。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