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女教师和她的残疾儿子

2023年12月20日

李米茜是阎良二中的一位英语老师,她不但16年呕心沥血教书育人,而且用13年的爱心精心抚养患有脑瘫的儿子,终使儿子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

1995年,刚刚工作3年的李米茜事业可谓是蒸蒸日上,就在这个时候,她出生才5天的儿子不幸住进了医院,经确诊,孩子患有脑瘫。李米茜顾不上产后虚弱的身体,寸步不离地照顾着这个孱弱的小生命。一个多月的治疗,临出院时,医生告诉她:“这孩子以后生活可能不能自理,除非奇迹发生。”

孩子一岁时,作为妈妈的她,开始锻炼孩子走路,每天手把手地教,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到了两岁的时候,孩子颤颤巍巍地走了一小步,她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然而,正当她为孩子能走路而高兴的时候,一位同事的话让她不安起来。“我在你儿矛身后拍手他怎么不回头啊?”当初只怕脑瘫后遗症影响儿子走路,就加紧训练儿子站立行走的李米茜,开始对儿子的听力产生了怀疑。她无数次地在儿子身后拍手、大喊,可就是没有回应,她又一次将儿子送进了医院,经确诊,儿子双耳神经性耳聋。在求医过程中,得知儿子根本没有医好的可能,只有通过语言训练才有可能恢复。绝望中的她得到了一丝希望。在儿子三岁的时候,她把儿子送进了西安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训练。为了取得较好效果,学校建议父母陪读。可为了不影响工作,她让婆婆去帮忙,自己每个周末到儿子那里,在租住的小屋里对儿子进行语训。来回往返西安与阎良之间的这种生活持续了三年之久。

强化对儿子的语言训练是李米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走访了许多专家教授,结合自己的儿子,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她天天和儿子一起,对口型,读卡片,纠正儿子的发音。为了更准确的发音,她把儿子的手放在她的喉结上,让儿子感觉发音要领,再让儿子把手放回自己的喉结,反复进行发声练习。每逢节假日,她就把儿子领出去,看见草就教儿子说草,看见树就教儿子说树,一个字在她的嘴里要不断的重复上百遍,甚至上千遍。每次出门,李米茜总不忘带上笔和本子,把儿子没有说好的字、词记下来,回家后再教给儿子。对儿子语训三年后,儿子终于叫出了第一声“妈妈”、“爸爸”。之后的每天晚上,她总和儿子一起读故事书;每逢礼拜天,陪儿子逛书店、看电影……身边许多朋友劝她:“趁你还年轻,又符合政策,再生一个孩子吧。”她却说:“不,如果我再要一个孩子,就不可能把100%的爱给予这个孩子。”

尽管这样,李米茜老师对她的学生也一点不疏忽。十几年来,一直担当高三毕业班的英语教学,而且英语学科连年成绩突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拼命三郎”。(焦宏利)

上篇:企业职工患职业病如何经济补偿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06/12/35264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