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的灾害来临时,不但能考验出一个单位领导班子的核心力,更能考验出职工的整体素质。记者在汉航集团的几家企业采访得到的答案是:汉航集团经受住了考验。
三组数字对比的说明
5·12汶川大地震给位于汉中境内的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汉航集团带来了灾难。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庆新接受采访时给我列举了三项统计数字:第一组为受灾数字:汉航集团16家企事业单位共有160余栋厂房、190余栋住宅严重破损,3名职工受伤,受灾职工650余户2680人,经专家初步核实经济损失21800万元以上;第二组为生产数字:今年前5个月,汉航集团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是上年同期的93.58%、100.86%、121.18%;第三组数字:11600名职工共向灾区捐款226万元,其中单位捐款169万元,职工个人捐款57万元;党员交纳特殊党费23.6万元。
王庆新说,我们担负着国家重点工程的科研生产任务,在余震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既保障了职工的人身安全,又确保了生产任务的完成。灾害,激发出了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的一种奉献激情,我们把这种激情与企业精神结合起来,焕发出职工的冲天干劲,这三组数字就证明了这一点。
不等不靠开展劳动竞赛
来到中航电测公司,一条“努力做好抗震救灾和生产恢复工作”的横幅挂在马路上空。副总经理张志刚介绍,企业是我国唯一的军工宝石轴承和游丝专业化生产企业。但震灾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尤其是材料供应不到位,为了不耽误生产,我们立即派人寻找到了特种钢材。为了赶时间,弥补震灾的损失,各分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活动,自己动手修复一些受损的设备。公司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在该公司的五四分厂,女工杨静和其他职工一样,正埋头检验豆粒大小薄如纸片的产品,她告诉记者,她一天能检验1000个左右,5月份已超额完成了任务。
恢复震前生产水平
华燕公司是专业研制陀螺、惯性导航系统产品的骨干企业。副总经理曹菊敏说,因为我们生产的许多产品都是高精度的,设备精度要求也非常高,震灾对我们的产品造成严重损失,许多高精尖的设备要重新调试,一方面请专家来厂调试,同时,我们的技术人员也进行调试。锅炉房受损,蒸汽供不上,我们就用简易方法,改蒸汽为电加热,5月15日全公司就恢复了全面生产。3月到8月是企业集中交付期,对一些急件合理安排好时间,24小时连轴转。3月到4月,每个月交付产值为1900多万元,5月就达到2000多万元。
千山公司是以生产各种“黑匣子”为主的企业。总经理马义利快人快语:我们一方面防震,一方面积极组织生产自救。由于企业合理、科学安排生产,加之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高涨,5月份企业的产值、利润、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4%、3%、18%。
冒着余震返回车间
大灾面前最能考验人。震后,许多单位调出当时的录像带,发现走在最后的是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在华燕公司表面处理分厂我见到了这样的干部和党员。
分厂厂长王森权告诉记者,大震来时,大地颤抖,厂房咔咔直响,槽液的水倾出,大伙立即往厂房外跑。我和党员谢光文是最后一个跑出来的,结果他又往车间跑,关掉10个电闸、8个配电柜的电闸后才从车间跑出。记者在车间数了几个电闸和配电柜的距离,没有一分钟他是完不成的。但在危难关头,考验一个人,有时只要几秒钟。
大灾更体现出人性化
汉中是我省地震的重灾区,当地人的地震防范意识非常强,大都在外面搭建防震棚居住。在汉航几家企业采访,厂里厂外反差很大。厂外,各式各样的防震棚一个紧挨一个。一些企业为了让职工能安心上班,集体组织购买彩条布,集体搭建防震棚。上班期间,防震棚的人很少,大多是退休的职工和孩子,为了确保职工能安心上班,各企业都有专人负责防震棚的安全。不少企业还解决了职工家属的吃饭问题……
而在厂区,若不是看到一些抗震救灾的标语,你根本无法与这里经常发生的余震联系起来。花园式的工厂,整洁的路面。厂房里职工在有序、紧张地工作着。每个企业都制定了大灾紧急疏散预案,把职工的生命放在首位。各级领导都坚守在生产一线。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
本报记者柳江河通讯员王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