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项目法施工的推行,许多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把引进外协劳务队伍作为作业层建设的一种主要手段,许多企业越来越借重于社会劳务,企业内部作业层正在被逐步削减,不少企业的作业层已完全依赖外协劳务队伍。这种做法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恶果:一方面,由于相当多的外协队伍都是非正规建筑单位,管理水平低,员工技术水平低,法律意识、组织纪律观念淡漠,无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专业化施工的需求。而且农民工的个人利益和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企业使用外协队伍,致使企业内部职工大量下岗,即使在岗人员也随时都有下岗的可能,职工失去了对企业的安全感,也就失去了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企业缺乏凝聚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专业技术工人的流失至使企业的专业施工技术水平急速下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随之下降。
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企业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是企业的基础,没有了基础,企业就失取了稳定性,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走专业化强企之路,就必须培育企业自己的核心作业层队伍。
首先、培育企业内部核心作业层队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所承担的大多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任务,这些工程施工难度高,技术要求高,社会影响面大,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作业层队伍,只靠技术水平低下的外协队伍,再好的技术设计也无法完成高、精、尖的工程施工,更不要说急、难、险、重工程施工任务了。在这一方面,中铁一局五公司就有着深切感受:中国中铁一局五公司以隧道施工为主,是国内隧道施工的骨干企业之一;他们承担的厦门海底隧道是我国大陆第一座海底隧道,开始,他们也像其他施工企业一样,采用劳务大包的模式将工程交给外协队伍承担劳务作业,不但施工进度上不去,而当2006年5月17日,台风“珍珠”袭来,对隧道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时,协作队民工跑的一个不剩,是130多名干部职工在关键时刻冲了上去,抗台风,战暴雨,保住了隧道安全。这使公司领导意识到,关键工程必需培育自己的核心作业层队伍。于是,一支内部劳务队被组织上去,经过短期培训,这支队伍很快就适应了工程需要,安全质量也有了保证。中铁一局在厦门隧道施工以来,先后发生险情20多次,大的应急抢险就有六次,关键时刻,工人们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去,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由于组织得当,人员得力,从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而且,广大职工还积极配合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活动,解决了许多施工技术上的难题,使施工进度不断加快,从进度滞后变为了进度领先,安全、质量、防范应急等工作均走在了全线的前面,得到业主、设计、监理和上级领导的多方好评,称赞中铁一局职工队伍过硬。实践证明,要保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培育企业自己的核心作业层队伍。
其次,培育企业内部核心作业层队伍是国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国有建筑企业不但要承担创造优质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是由职工组成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是我们党的重要阶级基础。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广大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大量使用外协队伍却造成了企业内部职工的大量下岗,企业困难职工大量增加,加剧了企业内部矛盾,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这不符合国有企业的性质,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作为国有企业必须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安排更多的职工上岗,并在企业效益增加的同时,增加职工收入,让广大员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培育内部核心作业层队伍也并不排斥使用外部劳务,中铁一局五公司的做法是:组织以职工为主的内部劳务队,清退民工老板,将农民工直接编入内部作业层,负责重点工程施工,只将附属工程交予外协劳务。实践证明,这一用工方式既解决了内部职工上岗问题,化解了企业矛盾,又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将农民工直接编入内部作业层队伍,实行“五同管理”,与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也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而且,大量使用内部作业层,也抑制工程发包中的腐败问题,一举多得,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刘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