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煤矿工作26年来,无论是在基层一线,还是在机关管理岗位,他都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兢兢业业的干好工作。特别是2006年7月他来到地处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新建矿井——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后,他开始人生又一次新的创业。
“干事业就得不怕吃苦”
侯俊昌经常说:“干事业就得不怕吃苦”。红柳林公司地址在距神木县城15公里的一个丘陵上,这里荒无人烟,遇到刮风天气,沙尘弥漫。筹建初期,在神木县城租了几间房子,既是办公室,又是晚上睡觉的地方。侯俊昌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就一头扎进工作里。他每天吃过早饭就上山工作,踏勘、测量,从一个沙丘到另一个沙丘……饿了啃点馍,渴了喝点矿泉水,直到傍晚才返回县城吃饭休息。由于红柳林纬度高紫外线强,加上秋季的红柳林,风沙满天,没过几天,他的双手粗糙了,脸不仅变黑,而且起了皮。可是他没有一句怨言,后来为便于工作,他干脆搬到工地,白天既是指挥员又是质检员,晚上又是检查员,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日夜坚守在工地,吃住在工地。
侯俊昌的吃苦精神还体现在对技术方案的精益求精上。在矿井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他与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就矿井规划进行多次交流和充分论证’,不断优化矿井设计,积极做好图纸会审,公司先后多次根据他的意见先后重新调整了煤炭加工方式、生产建筑、景观绿化、专业化生产服务等设计方案,保证了矿井顺利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困难就要靠人来解决”
去年初,公司副斜井在暗掘施工中遇风积沙层冒落,无法施工,被迫再次实施明槽开挖。在地质勘探中,发现风积沙层长达300米,风积沙厚度达50—60米,明槽开挖已不可能。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延误工程进度,增大井巷投资,也会给安全工作埋下隐患。面对困难,侯俊昌没有退缩。他说“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困难就要靠人来解决。”于是,他组织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对地面未开挖区域进行钻孔勘探,摸清地质构造;另一方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在近1个月的日日夜夜科技研讨、论证,终于为施工队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暗掘砌碹”措施。其核心就是:采用了U型钢管和管棚前探支护新方式,使副斜井终于顺利穿过流沙层。专家认为此项目在国内尚属首例,应全面推广应用。
“搞现代化就要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
去年4月,是他建议将最先进的施工工艺应用到矿井建设之中。在斜井掘进施工中,公司根据他的建议采用了双激光定向测量,EBZ—160C综掘机快速掘进,20桥式皮带转载机、SSJ—800、SSJ—1000皮带出煤,多台锚杆机锚固等机械化配套设备,实行掘进、支护平行交叉作业。由于这些先进设备的应用,在公司井下长3公里、净断面20平方米的大巷综掘中,创下了日进尺45米,月进尺800米最好记录,提前完成去年确定的工作任务。
按照要求,红柳林于今年6月形成首采工作面,12月底形成矿井生产系统。面对如此重的矿井建设任务,侯俊昌不仅要协调工程技术部内矿建、土建和机电三个小组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十几个施工单位之间的矛盾。他是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时而在土建工地,时而在井下工作面,为推进红柳林又好又快发展不停地奔波着!
本报记者刘公望实习生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