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略阳县马蹄湾乡吕家坪的废墟已经被乡亲们清理完,几个农民正在清理好的土地上挖地基。“现在是不缺吃不缺穿,就缺房子。”一个农民对记者说。
“5·12”地震使略阳城乡普遍受灾,县城1173幢建筑中,震后基本完好的仅有71幢;农村的损失也十分严重,记者见到,有的村落已经沦为一片废墟。
随着震情的逐步平稳,尽快开展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已成了当务之急。记者了解到,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酝酿,投资49亿元的略阳县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方案日前通过了省政府初审。这份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除考虑抗震避险安全因素外,农村将与新农村建设将结合,科学规划,加速实施;城区重建则与城区扩容、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等内容相结合。
面向未来科学规划
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及其之后的余震,使略阳城市建设的弊端暴露无遗。中国作协赴略阳采访团形象地称震后的略阳是站立的废墟。
略阳县委宣传部的陈主任说:“我们提出要以科学态度规划未来,缝合农村片状外伤,根治城区带状内伤,用创造精神开展重建。”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灾后重建选址难的问题,在城区,略阳按照城市扩容和功能区划分的总体布局,计划将一部分学校和机关单位迁至距城东14公里的接官亭镇,以有效减轻城区人口压力。同时,对严重威胁城区安全的凤凰山滑坡进行综合治理,一并开辟城市新区,这可以满足灾后重建乃至今后10到15年城市发展的需要。
针对农村大量倒房户和危房户最为担忧的重建安全问题,略阳将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恢复重建工作中,既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又尽可能高起点建设。实施整体搬迁安置的,从一开始就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选择美观、实用的图基进行建设。
分类安置民生优先
陈主任介绍,“灾后重建,我们按照先城乡居民住房、再公共服务设施、后党政机关用房的顺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记者了解到,在城区县上以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的方式,新辟住宅小区,建设户均70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244套,按剔除土地价款和各项规费之外的纯建筑造价售给房屋倒塌户和危房户;建设400套每套50平方米的廉租房,用于安置无购房能力的倒房户和危房户。对需要拆除的城区房屋建筑,采取不同的政策进行重建安置。对属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的,在遵循县城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县上统一规划、实施重建,所需资金采取县上自筹和向上争取的办法解决。在农村围绕确保每一个倒房户、严重危房户和受地质灾害威胁户尽快重建家园的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就近、安全、便于生产生活”的原则,尽快重新建房。
齐心合力重建家园
记者了解到,略阳县农村灾后房屋重建共需砖11000多万块,而县内砖厂的产量根本供不上,农民建房用砖只能从周边县调进,甚至去宝鸡拉砖,成本高。看到了这一问题后,县委、县政府立刻组织在接官亭镇开办了一家免烧砖厂。刘海航是这个砖厂的工人,他告诉记者:“这个砖厂建成以后就一直在生产,由于生产的是免烧砖,进度快,工人大多是略阳本地人,干活也特别卖力。”
马蹄湾乡的吕家坪是略阳的重灾区。30岁的吕明正在挖地基,他说:“5月15日我就从打工的地方回来了。”在这个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的村子里,这次地震只有3户人家的房子没有倒塌。吕明说他正在挖的宅基地是邻居的,他家的地方还没有规划好,所以他先来给邻居帮忙。
在城区,受损房屋的加固和危房拆除工作随处可见。略阳铁路小区的受灾职工们告诉记者,虽然活动板房的面积小了点,可好歹是个家了,明年年底他们就可以住进新楼了。
记者了解到,根据略阳第一阶段的重建规划,当地将利用两年半的时间,集中优先解决好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基本完成交通、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加快工业、农业以及商贸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争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达到和超过灾前水平。本报记者 马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