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的两名学生在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杨某因此被称为“杨不管”,他是否负有责任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他比“范跑跑”更为恶劣。
两个学生当着老师的面在课堂上打架,老师杨某却充当看客,直到发生了一个学生被打死的悲剧,我想,很多人会和笔者一样不解、愤慨,认为“杨不管”比“范跑跑”还恶劣,我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细究这件事,“杨不管”为什么会不管,是不愿管,还是不敢管?这背后的隐语,恐怕才是我们需要探究和解读的。
无巧不成书。看完这则新闻的时候,今天的另一则教授被打的新闻为这个事件做了很好的“备书”:7月10日下午,武汉江汉大学的三名教师却因拒绝了一名成教女生提前拿毕业证的要求,遭到10余名男子的凌辱和殴打,并写下限期发毕业证的“保证书”。(楚天都市报,7月12日)。
把这两个事放在一块,想说明什么?说明现在的社会复杂,人们的“报仇”、“记仇”心理强烈,老师得罪学生,或者说“管”学生太严的结果会是什么?
像笔者一样没做过老师的人,谴责“杨不管”时,肯定都会慷慨激昂,什么师德正义、挺身而出,而真正做老师的人,又会是怎样的看法?
父亲是干了一辈子小学教育的老师,暑假凑巧来探望我。他听了“杨不管”的新闻后,说,“很正常”。现在在我们老家乡下中学,孩子打架,老师普遍都不敢管。因为这些孩子“记仇”,在辍学如风的情况下,他们可能很快便走上社会,成为社会青年,对老师造成“威胁”。而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已发生过数起。就连他任教的小学,一个女老师因批评了学生几句,结果在放学路上,这个小学生竟威胁老师说,“你等着,看我不找几个人打死你!”吓得老师回到学校,在校长面前直哭!就是我父亲年近花甲的人了,村子里40多岁他曾经带过的学生,现在经常拿话噎他:“你忘了当年用树枝打我脑袋的事了?”父亲现在每每听到这话,也会紧张的“心惊肉跳”!
虽然我国治安的总体状况好转,但不能否认,在一些偏远乡镇、农村,老师的人身安全仍然得不到保障。老师是一个广泛接触人群的职业,谁愿意因为职业给自己结下一大堆“仇人”?再说,现在家家基本上都是“小皇帝”,根本没有我们那时家长经常给老师说,“不听话,你就随便打”的情况。现在的老师别说打,就是说重了,孩子不干,家长更不干。我爱人的学校里,一个女老师打一个上课亲吻女生的男生一耳光,结果家长兴师动众,到学校来闹事。校长和老师向家长道歉、孩子道歉也不管用,最后逼着让儿子“回敬”了女老师一耳光才罢休,最后那个女老师羞愤地选择了辞职!
因此上说,“杨不管”绝不是个人素质所决定的,也不全是自己的责任。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缺乏对老师保护的得力措施和办法,让老师普遍没有安全感。虽然法律界人士指出,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当教师因为制止了学生,或者说“管”了学生,给自身带来某种“危险”时,谁来保护教师?
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质问:当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老师无动于衷当冷漠的“看客”,这样的学校如何能让学生有安全感?这话问得没错。我想套这句话也反问一下:当老师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谁又是无动于衷的冷漠的“看客”?这样的教育体制又如何能让老师有安全感?
“杨不管”背后潜藏的,是教师个人安危保障缺失的难堪现实! (察己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