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6日,旬阳县委、政府“两办”即下发两个通知,落实今年工业“双五”工程、“双百”企业和25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包挂领导、包抓部门,包建班子、包责任人和当年建设目标任务,并在旬阳网站和电视台公示,使一个个聚集着各种生产要素的企业在旬阳这片土地上诞生。
旬阳工业热,热的并不容易,伴随着跨越时空的三级跳,经历了从工业意识启蒙到一次次冲破小农观念的思想碰撞和交锋。
增强意识 创建龙头企业
工业意识的“脑震荡”催生了以烟厂为标志的一批龙头企业的成长。工业意识的“脑震荡”集中反映在旬阳烟厂从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历程。
旬阳农民有着种植烤烟的悠久历史。旬阳从实际出发,选择烟草产业实施“撑杆跳”发展战略,在“两手”即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共同作用下,全县烤烟种植实现良种、良法、技物配套,形成10万亩优质烟基地,年收购量万吨左右,中上等烟叶达70%以上,居全省第一,全国12强,被列入国家“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项目示范县”和中华烟原料基地,相继建成年产15万大箱的旬阳卷烟厂和30万担打叶复烤厂拉动建成了为烤烟生产、加工配套服务的复混肥厂、微肥厂、营养袋生产厂、纸箱厂等企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相配套的“龙型”经济格局,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
转变观念 重视人才资源
人才、资本、资源、项目、招商等观念的不断碰撞和认识的日益深化,引发了旬阳发展工业的大举措、大手笔。伴随旬阳工业意识的觉醒,工业发展中人才、资本、项目、资源等难题接踵而至。这些难题在实践中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一系列大举措,衍生出令人赞叹的推动工业发展的大手笔。
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人才,工业发展也不例外。新一轮工业发展中,旬阳实施“双百”工程:每年下派百名干部进企业工作,每年培训百名企业负责人、乡镇分管领导。这都为兴办工业发展储备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兴办企业要投资,没钱办不成任何事情。由于本地资金紧缺,旬阳在广泛发动本地有限的民间资本进入工业发展大潮的同时,客观分析客商投资的原始动因,较早确立了“你发财我发展”的招商理念,不怕外地客商带走大笔利润。
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旬阳决策层认识到自己正面临着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2001年后,针对全县矿产业的发展状况,县上果断关停19家规模小、发展慢、资源浪费严重的矿产企业,将重点矿产业资源集中到有实力有相当规模的矿产联合企业组织开发经营。目前,旬阳年产值过亿元的六家企业中,有半数以上是当年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实施重点突破的企业。
强化服务培育优势项目
全县上下一盘棋,强化服务意识,聚集优势力量,培育企业成长壮大。旬阳工业界流传着“小老鼠吃掉大企业”的真实故事,一个企业的食堂紧挨着一大片农田,食堂的剩饭剩菜穿过围墙流入农田地边,长此以往,招来大批老鼠不断繁殖,庄稼遭受老鼠祸害减产,农民于是找企业麻烦,致使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因此抓工业不仅是工业部门的事情,必须引起全县上下普遍重视,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
正是基于这样认识,旬阳县强力推行重点项目“五个一”包抓责任制:每个项目确定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个具体部门包抓,配套一个工作班子,制定一套工作制度,确定一套考核奖惩办法,力求一帮到底、一举建成。对列入当年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年度目标及责任人,逐个列出包抓明细表,对完不成项目建设任务的个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同时,每年县上都会筹集重点项目建设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包抓重点项目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如今,每当有重大项目落户旬阳,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包抓部门到配合单位,都会全力以赴,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这样全县上下一盘棋,聚集力量培育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正日益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使惊人的“旬阳速度”不断上演。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楚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