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高校、毕业生、单位奇怪的“就业生态链”

2023年10月08日

学校需要就业率促毕业生签约,某些用人单位大章一盖趁机创收,而学生要保住自己的干部身份,这就业协议上的三方,再添上顺便挣点钱的人才市场和那些无奈的毕业生家长们,构成了一条奇怪的“就业生态链”。

她早被统计为“已就业”

鲁丽是去年6月份从北京一所高校毕业的,每个月,她都要去某企业合作公司交存档费,还要去银行存入300多元三险费用。待业在家的鲁丽,在许多部门的统计数据里,早就已经就业了。

“找到工作但工作单位不签三方协议的同学,可以另找挂靠单位;没找到工作的,也可以找一些用人单位帮忙搞假接收”。毕业前,在没有签订“三方协议”的同学中,师哥师姐们传授的“经验”几乎人人皆知。

鲁丽家里动用了大量在京亲朋好友的力量,终于找到这家名为某企业合作公司的人才公司,付了6万元钱,公司和鲁丽签订了“三方协议”,并接收了非北京生源鲁丽的户口,为其保管档案。尽管鲁丽并没有在这家公司上班,签订的“三方协议”也是虚假的,但为了自己的女儿,鲁丽的家长还是掏出了腰包,违心地做了这一切。

钻空子假接收大有市场

今年,北京各高校的毕业生工作提前了,对“三方协议”也是催得紧上加紧。一位毕业生在网上贴帖,“我们的就业率转眼就达到98%以上了!所有没正式签订‘三方协议’的同学,老师都苦口婆心地劝你上交协议,帮助学校增加就业率,假的也行。我们班的同学都交了……”

显然,为高校毕业生办理假接收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可是,令行禁不止,倒指标假接收依然大有市场。

据了解,在北京有些“管理灵活”的企业利用这种优势倒卖指标。为一个毕业生解决北京户口收费几乎都在3万元以上,“2007年行情是最少5万元。”鲁丽说。少数企业每年仅以此就可入账近百万元,而挂靠在企业里的毕业生并不能上岗,只是个空名。

干部身份成“金字招牌”

“其实我办假接收主要为了干部身份。”鲁丽直言不讳地说。

一般本科生毕业时的去向包括:派遣、升学、出国、缓分、待分,等等。其中,派遣就是指“签订了三方协议,用人单位以正式编制方式接收毕业生,毕业生档案由学校统一转到用人单位指定的存档地址。”实习期满转正之后,毕业生才可获得干部身份。一位已毕业的网友劝诫应届毕业生:“哪怕你的户口、档案转回家,也要在家找个单位搞假接收,只要这个公司有公章,能存活到你转正为止,你就可以保住干部身份!”

而以后如果换工作,没有干部身份,对工作单位之间的衔接也会有一定影响。

“如果当初我没花那6万元,我的户口和档案就应该回本省,二年后派遣证就失效了,无法再改派。”鲁丽说,“而现在,我可以以干部身份在北京流动。”

头顶“高就业率”的光环,学校招揽了更多新生入校;用人单位顺利地享受着“假接收”的创收大餐;人才市场则增添了不少“存档费”的额外收入。而在“就业生态链”里,鲁丽们在为这一切买单。(罗娟)

上篇:没有了
下篇:奥运婚——登记和婚庆“冰火两重天”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08/01/27810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