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把握奥运气象脉搏 保障奥运通讯顺畅

——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的报道,

2023年10月08日

2008年8月8日,世人关注的奥运会在北京开幕啦!为了确保奥运期间的气象条件、通讯环境等,我国先后发射了风云二号D星、鑫诺三号卫星入轨,为北京奥运会召开期间的气象观测和通信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作为我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的主力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先后为风云二号D星研制了转发器分系统及应答机子系统、为鑫诺三号通信卫星研制了转发器分系统、天线分系统以及跟踪子系统,提供的产品均为卫星关键系统设备,为卫星功能和效用的发挥做出了巨大贡献。

风云二号D星负责全面预报北京奥运期间天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研制生产的转发器分系统全称为数传与云图广播转发器分系统,是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的重要分系统之一。2001年8月通过总体组织的设计评审后,西安分院承担的转发器分系统与应答机子系统研制工作全面展开,与C星同时投产正样。卫星副总师何兵哲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与风云二号系列卫星结缘,并因在风云二号中承担的任务表现出色获得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他带领的团队被称为“三少队伍”——开会少、假期少和归零少。研制队伍大部分都是近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他经常到研制现场与设计师沟通交流,解决研制中出现的各种实际困难,培养了一批批新人。在他的感染下,产品研制非常顺利;转发器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胡文总会第一个出现在产品跟前。在某功放的调试中,设计师调试的数据已经完全满足总体要求,但他根据经验,认为该数据还可以优化,又与设计师一道调试,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产品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性能指标更进了一步。

鑫诺三号卫星承担着确保北京奥运会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的使命,其研制周期仅有24个月。两年一颗星,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项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总体指挥人员沉着应战,一面处理项目启动之时繁琐的技术协调,一面深入分析项目的各项工作,全面拉开了鑫诺三号卫星研制的序幕。

鑫诺三号天线的研制同样是一块“硬骨头”,可是研制进度却显得异常“顺利”,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一支“老中青”结合、斗志昂扬的天线研制队伍,更是因为这支队伍将“严、慎、细、实”的要求贯穿到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年轻的博士,他们对设计方案反复推算、论证,对天线电性能精心仿真计算,不放过设计中的每一个疑点。不光设计方案无懈可击,更可喜的是加工完成后性能指标非常完美。用“珠联璧合”来形容天线结构与电设计人员间的合作,是再恰当不过了。对星载天线结构设计有丰富经验的梁新海研究员与杨军设计师,努力使每一个部件结构设计做到丝毫不差,整个天线分系统无论是大型试验还是整星测试都顺利过关。该天线的研制成功,将我国星载天线的研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转发器分系统、天线分系统热火朝天的奋进中,与之并驾齐驱的跟踪子系统却独辟蹊径,在研制周期无法满足项目工期的情况下,只有向管理要效率、要时间。在跟踪子系统中,研制时间仅仅11个月就必须交付,以满足整星平台的主线测试工作。在这当口,西安分院产品首席专家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该系统全面的研制工作。在项目启动之初,果敢决策,统筹安排,提前将分系统短线任务应答机的结构件先行投产,为分系统的按时交付奠定了基础。

(柳江河 王同心 苏宏伟)

图为鑫诺三号卫星天线展开试验

上篇:同川市总工会全面贯彻落实省工会十二大精神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8/20080813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08/13/27856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