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韩寒、郭敬明等80后新生代作家在文坛刮起一阵强烈的旋风,其人气已与余秋雨、贾平凹等大师比肩。在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中,韩寒、郭敬明分列第3、4位,居金庸、鲁迅和琼瑶之后。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们己经不爱看经典名著,不爱读科普读物,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那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读书学习活动格外受到社会的关注。80后甚至90后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他们的读书状况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80后开始不喜欢读书
据了解,80、90后的青少年是韩寒、郭敬明的主要读者群的说法的确不是空穴来风,包括在校的多数大学生基本都读过韩寒或者郭敬明的书,即使没读过,对二人也是有所耳闻。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及《悲伤逆流成河》都受到了80、90后的追捧。但在调查中这些并不代表当代青少年的读书主流。仅仅读几本同龄人写的小说,对于充满着强烈求知欲的当代青少年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80后的青少年对读物的选择已呈向多元化发展趋势,但由于电视、网络的出现,许多80后不爱读书也是不争的事实。
据某网站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6.32%的学生有读书兴趣,主要阅读方向在教材、文学类和社科类;而57.89%的学生阅读兴趣一般,但都表示爱看现在流行的校园作品,网络文学及武侠小说。
由科幻向现实转变
自从央视10套《百家讲坛》开播以来,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重读经典的狂潮,那种在网络里寻找虚幻、变型的东西来读的人遭到了一些大学生的唾弃。在西安的一些大学校园,《三国演义》、《孔子》、《和珅传》等书在图书馆中变成抢手的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大学生对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大师的讲解比较喜欢,爱屋及乌,跟着电视读大师的作品已成为大学生们追逐的时尚。
调查中发现,多数在校大学生表示应该尽量做到“博览群书”,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多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多读读有关文学作品、哲学理论、经济法律,社会调查等方面贴近生活现实的书籍,既利于找工作,又利于提高自身素养。
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当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死啃课本,或者只读一类书籍。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不求甚解,逐渐被当代大学生所推崇。由此,读书类型也随之丰富起来。从文学书籍到科普读物,从爱情故事到哲学理论,从媒体新闻到国家大事,从历史读物到经典名著,甚至股票、就业技能、社交礼仪等都是80后涉猎的对象,大家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关心的事情越来越多。像周国平的《情感与理智》《法学原理》之类的书籍,也受到了青年朋友的欢迎。文学经典名著如贾平凹、余秋雨、莫言的书也受到欢迎,特别是已故作家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仍然是大学生首选的文学读物,令记者感到意外。
读剧本也是80后年轻人的一个新喜好,他们往往喜欢追根究底,对于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像《奋斗》、《士兵突击》、《亮剑》、《特殊使命》等,看过之后仍觉得不过瘾,于是,买回来书再仔细品味一番,再记上几句、台词,是很风光的事。
杂志比书籍受欢迎
由于青年人比较喜欢追求新的事物,相对于传统意义的书籍来说,报纸、杂志这些时效性较强的纸质媒体,能够提供给他们最快最新的信息,及时满足他们的读书需求。如《体坛周报》、《参考消息》、《南方周末》等报刊是很多男生的最爱,《花溪》、《瑞丽》、《知音》等时尚杂志成为许多年轻女孩的新宠。
80后的读书选择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综合看来,主要是没时间。在校大学生除了上课外,还要为专业课、各类等级考试做准备,根本无暇“光顾”专业课以外的书籍。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位姓冯的同学说,她平时多爱看些娱乐杂志,现在学习压力大,除了应付专业课,还有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都不敢忽视,根本没时间仔细品味一些文学名著,不过她承认“现在的大学生看书还是太少了!”本报记者 阎冬 实习生 伍毅娜 楚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