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志愿者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是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奥运会期间,上百万身着蓝色服装的奥运会志愿者,用无私的精神、热情的服务,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10万赛会志愿者直接为赛会提供服务,40万城市志愿者在城市和场馆周边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救助等服务,100万社会志愿者在全市社区乡镇开展志愿服务,同雅典、悉尼奥运会相比,我们的志愿者人数无疑是历届最多的。在年龄上,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平均年龄偏小,中年志愿者偏少;职业素养上,几乎全部来自高校,专业注册志愿者少之又少。
忙碌的中年志愿者
在不少国人的眼里,学生年轻有活力、有热情,最适合从事志愿者工作。由于不少人有这种思维,才使学生更容易申请到奥运会志愿者。像清华、北大等名校,志愿者人数在数千人,只要报名几乎就能从事志愿者工作。这份工作来的容易,又能和体坛巨星近距离接触,合影留念、索要签名,还能风光一把,不少人跃跃欲试。可新鲜劲过后,每天看似简单而又重复的工作,加之专业知识缺乏,他们的服务质量与中年志愿者形成明显反差。
北京奥运会城市志愿者侯现中,来自安徽临泉46岁的牙科大夫。7月中旬来到奥运会组委会要求从事志愿者工作,当时,志愿者报名工作已经结束,组委会拒绝了他。可当他把自己在汶川地震中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经历和照片拿出来时,负责志愿者报名工作人员被他坚守映秀镇、从事救援工作的经历感动,特许他从事志愿者工作,但没有给他分配具体的工作和岗位,只是给他发了一件城市志愿者的蓝色T恤。
奥运会临近,来北京的人越来越多,安检工作任务非常繁重。鉴于这一情况,他便来到通往奥体中心的地铁八号线人口协助工作人员从事安检工作。奥运会开幕后,地铁八号线的安检工作有专门赛会志愿者来做,他便8月9日来到国家体育场外围人行道上从事服务工作,帮大家指路。人多时,他站在十字路口,引导观众入场。行人相对少一些,便到附近一免费擦鞋的摊位上,给行人免费擦鞋。侯现中从事志愿者工作,什么工作都做。行人问路了,他给指方向。路上有烟头、垃圾,他捡起来扔进垃圾箱。
贴纸小国旗因奥运会而风靡一时,但不少人看完比赛后,随手把脸上、臂膀上张贴的小国旗随手丢弃。看到有人将贴纸国旗扔在地上,侯现中都会小心翼翼从地上把小国旗揭下来,贴到树上、栏杆上,“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不能被人践踏在脚下。”
57岁的北京人,内科大夫马云生是一名城市志愿者。为了申请志愿者工作,她费了一番功夫。奥运会前,她多次找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才圆了梦想。以前,在国际牧羊犬大赛等大型活动从事过急救服务,自信有经验的她主动提出申请城市志愿者中的医疗志愿者。奥运会期间,她的职责是医疗救助,可热心肠的她什么工作都做,而且特别认真。在给大家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帮助问路者指路。为此,她特意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了奥体中心西门到各个运动场馆、各大名胜景点的公交线路图。为了方便外国人咨询路线,她特意下载了中英文对照线路图,并解释说,自己不懂英文,外国人问路时,她可以让对方指英文,自己再给其指路,方便交流。为了能迅速指路,准确指路,提高工作效率,细心的她把一些主要站点用粉色的彩笔涂鸦。她笑着说,这也是慢慢琢磨出来的。
外国人眼中的志愿者在西方国家,从事志愿者工作,有人为了找工作、有人为取得经验、有人是为申请学校、有的靠社会救济金为生的残障人士为了回报社会、有的人完全为了帮助别人。可在外国人眼里,我们的志愿者似乎为了奥运会志愿者这么荣誉来的。
在中国留学,今年16岁的韩国学生李胤在曾到韩中会申请奥运会赛会志愿者工作,想借助她在加拿大留过学懂英语,又懂汉语,还能说韩语的优势,可因她是中学生而被拒绝了。后来,她同韩国代表队联系,报名做了一名韩国代表队志愿者,负责为来中国观赛的韩国观众服务,帮他们联系场地地址,为他们发放观赛的国旗、围巾、气球等用品。
问她为什么要从事志愿者工作?她说,她是个学生,没有社会工作的经验,奥运会是一项国际性的大事情,如果能从事志愿者工作,可以让她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也能为以后到美国、加拿大等国申请大学有帮助。“到美国申请一个好学校,不但要求学习成绩好,还要看你的品德和人格。”李胤在说,从事志愿者工作恰恰能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专业学生Kenneth Brewer,中文名白凯勤,两个月前来中国学习汉语。奥运会开幕后,他去现场看过几场比赛,接触过一些志愿者。谈起对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印象,他说,他从中国朋友那得知,奥运会好多志愿者都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不少学生是冲着奥运会志愿者的荣誉来的。究其原因?他说,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志愿者文化,而在美国,从事志愿者工作,服务社会已经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国家提倡的,是任何人必须做的事情。“基督教文化教导大家对社会要有责任,要对其他人做好事、做善事。”他这么解释。
白凯勤认为服务社会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奥运会一赛会志愿者说,他们申请志愿者工作,相对盲目一些,好多人甚至没考虑过自己适合什么岗位,只是从喜欢那项运动,可以接触那些明星出发的。有的人甚至什么都不想,单纯地认为做个奥运志愿者很光荣,很荣耀,至于什么岗位,他们认为无所谓。
志愿者服务规范化很必要
2008北京奥运会首位外籍顾问,澳大利亚人大卫·布雷特(DavidBrettell)曾参加多届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曾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志愿者项目主管。布雷特说,志愿服务实际就是“信息”加“微笑”,信息服务至关重要。“志愿者还要注重细节服务,对服务对象的礼貌和尊重也体现着整个志愿者队伍的素质。”布雷特说。
奥运会志愿者都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为了更好地为外宾服务,组委会还给他们印发了英语小册子。可在实际沟通与交流中,还是出现了语言、交流障碍的个别问题。来自外经贸大学,从事交通管理助理志愿者胡杨说,他经常去水立方,有时外国运动员问贵宾室,问一些专业的问题,有些志愿者一个也答不上。
志愿者如何选拔上来的?胡杨说,北京就那么几所名校,一个学校几千名志愿者。几乎报名就能去。虽然也测试,可大多是走过程。
谈起我国的志愿者工作,一业内人士说,在国外,在志愿者工作起步比较早的国家,申请志愿者是要注册的,志愿者的岗位也是按你的特长分配的。由于有规范的志愿工作规则和志愿者文化,他们的志愿者工作非常重要,效果也很突出。可刚刚起步的中国志愿者工作,大多数志愿者都是临时性的,大大影响了服务效果。
因此,我国志愿者服务亟需规范化,用我们的微笑和优质质服务来感动世界。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楚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