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位家长的反思:

“名校”给我们带来什么

2023年10月08日

几年前,一定要让儿子在“名校”开始小学生活,曾是哈尔滨市市民王强(化名)夫妇坚定的选择。

随着时间推移,已站在初中起跑线上的儿子并没像父母期待的那样因“出身名门”而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反而是身边出现了很多并非来自“名校”的优秀同学。

反思下来,王强清楚地认识到,所谓的“名校”教育为孩子带来的益处不容抹煞,但不足以平衡整个家庭为之付出的代价,看似普通的学校同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他奉劝盲目打算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家长们,好好权衡利弊,做出理性选择。

每天早起半小时,大人挨累,孩子受罪

像很多家长一样,当初王强夫妇对“名校”的“追捧”,也是出于无奈。王强一家生活在哈尔滨市一个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的城区。近些年,小区对口的小学教学楼越修越漂亮,操场也宽阔,文体设施齐全,每个班级30多个学生,正好能达到“小班额”教学要求,可学校地处偏僻街道,连学校的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

就让儿子在这所小学上学吗?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强和爱人考虑了很多:这里离家近,接送孩子方便,可担心孩子不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耽误了前途;送到外区的“名校”吧,找门路为孩子择校就是一大关,搭人情不说,还要交一大笔择校费,孩子的接送也将为正常工作、生活带来不小的麻烦。

王强说:“我们虽然是很理智的家长,最终也没能摆脱世俗的左右,一方面考虑‘名校’师资优秀、教育资源丰富,孩子在这上学肯定错不了,另一方面是虚荣心作怪吧,能把孩子送进‘名校’是家长实力的体现,亲友都会高看你一眼。出于这些想法,我托关系、挖门子,终于让儿子进了一所公认的‘名校’”。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是不出所料的艰苦,单就接送孩子上放学这件事,就让王强夫妇几近“崩溃”。王强说,如果儿子上对口小学,上学只要步行15分钟,可跨区上学,每天至少早起半小时,大人挨累,孩子受罪。风和日丽的季节还好,冬天天不亮就爬起来的滋味,别提多难受。有时看着儿子坐在饭桌前还困得睁不开眼睛,王强心里酸酸的。因为接送儿子,王强还没少耽误工作。儿子上小学5年,一家人就这样“折磨”了5年。

被迫放弃喜爱的体育活动

班额过大,是“名校”里的普遍现象,王强的儿子王小宝所在的班级也不例外:上课时,近70个学生挤豆包似的“簇拥”着老师,第一排同学几乎“贴”在黑板上。特别是进入高年级以后,疯长身体的孩子们让教室空间显得更加局促,伸不开胳膊腿儿的王小宝,经常把一条腿伸到过道上、侧着身子听课。

对王小宝来说,这还不是问题。

王小宝喜欢各种球类运动,可学校里学生太多,课间休息时能“填满”整个操场,没有玩儿的空间。冬天上课间操,学校组织各班在操场上跑步,一个个班级紧挨着也跑不起来,那速度比走快不了多少,几圈下来,孩子们就转晕了。

上了“名校”,不等于受关注

“名校”另一个明显缺点是由于班额过大,老师无法关注每个学生,家长要花费更多心思和精力去“代替”孩子学习。

比如老师搞教学创新,经常会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一些资料补充课堂教学,但又不教学生怎么查,这时孩子只能回家向家长求助。有些资料对成人来说查起来都费力,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怎么办?即便有电脑也上网的家庭,如果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又不具备正确引导孩子的能力怎么办?日积月累下来,为孩子查资料变成了老师留给家长的作业。

回想儿子上小学的这5年,王强认为,近年一些“名校”的名气越来越大,好像家长不挖空心思把孩子送去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在亲戚朋友面前都抬不起头。客观地说,“名校”教育资源确实比较丰富,大型活动规范,孩子的视野开阔了不少,家长也得到了心理满足。

其实,所谓的普通学校资源配置并不差,各种教学仪器设备、文体设施越来越齐全,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另一个事实是,在眼下的初中学校里,人们可以看到更多优秀的学生不是来自“名校”的,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出了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王强说,为了儿子读“名校”,一家人付出了太多太多。(曹霁阳)

上篇:没有了
下篇:“小月餅”省出“大资源”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8/20080829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08/29/27915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