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行业工资涨了,工会经费多了,帮扶方式新了。眼下,上海市杨浦区不少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都感受到了工会工作中的这些新气象。这是该区总工会推行“一线工作法”力促工会干部进基层办实事所带来的新变化。
杨浦区总工会自2005年开始实施工会干部下基层制度,明确提出了工作重心下移的“一线工作法”,包括区总领导在内的区总30多名机关干部,定期走进各行业、地区及直属工会、企业,了解基层工会和职工的工作状况,把在第一线看到的听到的情况带回来,在区总工会和一线职工之间,建立起畅通直达的信息渠道。
工会干部走进基层,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被提出来,也逐一得到解决:“餐饮行业的一些职工工资过低,流动过于频繁,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区总在一个餐饮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商定了服务员、传菜员、切配工等13个工种的最低工资以及今年的工资增幅。
“基层工会的工作经费太少,难以发挥工会作用怎么办?”杨浦区总通过各种契机向党委反映,赢得党委的支持,由区总与财政局联合发文,从2009年起,该区将根据地区工会会员年人均30元的工作经费来编制第二年财政预算,全部用于地区工会工作。
“企业职工白领越来越多,如何为他们服务?”区总推出了“知识帮扶”和“精神帮扶”:建立“杨浦工会大讲堂”,聘请沪上知名学者、教授定期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系列讲座,满足职工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在杨浦区工会网站上建立“职工电子书屋”,其中涉及电子书籍(视频资料)1万多个;设立“职工网上谈心室”,每周六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专家教授与职工进行网上谈心。 (钱培坚 李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