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残奥会开幕后,四川地震灾区的不少教师把刊登了北川折翅“小天鹅”李月独腿起舞报道的《新华每日电讯》保留起来。在四川,还有很多像李月一样的残疾孩子,老师想用这些图片和文字告诉他们:只要有梦想,就可以飞翔;残奥会比赛全面开始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比赛,让孩子从与命运抗争的残疾人运动员身上,学会坚韧和勇敢。
9月10日,是新中国第24个教师节,同时又是第6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秋季开学后,中小学生自杀的消息时有耳闻,让人心情沉重。在上海,开学两天内接连有三个初中生意图跳楼或跳下了楼,其中一个孩子不幸身亡。痛惜之余,一些教育与心理专家纷纷建议:对青少年要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并加强教育的有效性。
对中国孩子来说,北京残奥会赛场与残疾人运动员,是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好“课堂”与好老师。
看着上肢残缺的运动员在游泳池以头撞壁,看着盲人短跑选手与领跑员手挽手狂奔,看着摇着轮椅登上领奖台的胜利者的灿烂至极的笑容……北京残奥会,震撼了中国人的心灵。
观看残奥会时,健全人常常会产生一种感悟和自惭——和残疾人运动员相比,我们是更加幸福、更加强健的,我们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还有什么烦恼不能抛弃?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吗?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过:“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不仅超越了他们自身的体能,而且表现出战胜对手和困难、战胜生活中不公正遭遇的决心,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一课。”
(肖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