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杨晓波女士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她个人8月份的人情消费已经超过了3000元。她说:“8月份上学的本来就多,今年赶上奥运会,结婚、生孩子、搬家、生意开张的更多,我一个人随礼就随出.去3000多元,要是把夫妻俩的都算上,估计要超过5000元。”显然,这个数目对于许多中国家庭来说,都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继春节等传统节日人情消费的高峰后,许多人又把八月称为“人情消费月”。在一个又一个升学、结婚的“红色轰炸”下,不少人感受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在互联网上,一个名为“八月来了,你躲得了吗?”的帖子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帖子中说,又到了8月,亲戚朋友、单位同事家的孩子纷纷考上大学,请柬、短信、电话不断,都是邀请喝喜酒的,让人觉得无处可躲。有网友回帖戏称,自己孩子考上张罗,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孩子考上也张罗。考上清华北大的喝,考上不知名学校的也喝。一个月下来,“两手空空,一肚子酒精”。
然而不少网友也有这样的观点。有人说,“人情消费就是储蓄,随礼就是把钱存在亲朋好友那。虽然不像银行那样随时可以提款,但一旦家里发生事情,这笔钱将立即兑现。”还有人说,“人生在世,方方面面都需要朋友,礼尚往来必不可少。只有这样人家才能认为你可交,办起事儿来才方便。一切都顺利,钱也自然就挣得多了。”
从古至今,从城市到农村,中国人“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观念由来已久且波及范围广泛。而当婚礼现场出现验钞机、当越来越多的人为情负债、当人情消费已经转化为经济压力甚至被局部异化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理性对待人情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爱丽认为,人情消费作为人们日常交往过程中加深感情、促进沟通的重要手段本无可厚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逐渐富裕,部分心术不正之人利用“人情”索贿受贿,而普通老百姓也打起了自己的“人情算盘”,导致如今人情消费的全面升级。
哈尔滨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主任、医学心理学博士张大生认为,人情消费升级的背后,其实是人们攀比心理、补偿心理、敛财心理和趋众心理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就是“面子”二字在作怪。
张大生说,面子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的习俗。这是一种礼仪,是对别人和自己的双重尊重。然而,一旦这种面子过了头,就成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把双刃剑。当礼尚往来违背自己意愿,变成了一种为了迎合他人的投资、保值行为,它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刘景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