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检索:彭林,现任中铁一局深圳分公司广州地铁六号线七标项目经理。自从2003年进入广州地铁3号线施工开始至今,他连续干过三个地铁项目,均做到了无任何安全生产事故,确保了安全优质施工。
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广州地铁六号线七标的海珠广场车站和一德路站,均位于广州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在此有叶剑英元帅亲自提写碑名的广州解放纪念碑,还有广州宾馆,解放前修建的第一座珠江铁桥距工地200米,两个地铁站离珠江180米,地质情况异常复杂,一德路左右线隧道上部地面有上世纪二十年代建筑的骑楼,属于保护建筑,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环境对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彭林上任伊始,就把安全生产铭记在自己的脑海里,付诸在行动上,要求编写施工组织方案,下发作业指导书,先看安全防范措施有没有,有了,科学不科学;同时,他一次又一次在现场检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是否按照安全规范和操作要求进行管理和施工,如果没有,检查出来了,不管事大小,有没有造成后果,他都坚决不放过,严格纠正。天气炎热时,有人把安全帽卸下来,凉快一下,这也不行,他不仅狠狠批评,而且严厉处罚。他经常说:“不给危险因素留丝毫缝隙,宁听骂我声,也不要最后的痛哭声!”
一德路站由于主基础开挖受征地拆迁影响,暂时开不了工,他和项目领导在一起商量,决定先开竖井,从竖井下打开通向左右线车行隧道施工,变被动为主动。
开挖竖井的工作面因受地面拥挤店铺的制约,仅有60平方米,从这里开挖要深入地下30余米,并且从最下端要进入隧道工作面,场地狭窄,且地面就是濒危的骑楼,如何做到安全开挖掘进,彭林根据多年在铁路、公路、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的经验,除了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还加大投入,购置从地面、地下观察、地形与水位沉降的全站仪、测斜仪、水位计总投资达30万元。他提出了正台阶开挖法和“短进尺、弱爆破、快支撑”的施工工艺,确保了广大施工人员的安全。
科学创新结硕果
彭林经常给员工们爱讲的一句话就是搞项目施工,就要想着为企业多创造效益。海珠广场站基坑开挖原设计为双轮铣成槽施工工艺,采用这一工艺需等到整个海珠广场拆迁全部完成才能进行,而海珠广场管线改移,道路交错,牵扯征地拆迁单位几十家,要等全部拆迁就绪,至少需要五六个月时间。彭林决定变双轮铣成槽工艺改为传统的冲孔桩成槽工艺,这个工艺灵活,可以见缝插针进行基坑边墙钢筋混凝土施工,对保证工期,降低成本非常有效,但冲孔桩成槽工艺让业主最为担心的是能否保证墙体高质量,特别是垂直度和接头的止水效果。
彭林把业主和监理普遍担心的问题,列为项目技术攻关创新的课题,他和有关人员反复研究论证,创造性将燕尾钢接头引入连续墙施工中,并对成槽过程中的垂直度、泥浆比重,含砂率、黏度、PH值、清孔质量,沉渣厚度、钢筋笼制作、吊装、导管及选型布置等环节严把质量关,尤其是接头焊接质量,及时清刷严格质量控制,最后使决定主基坑开挖的最关键工序连续墙施工获得优质质量,宽1米、高40米的墙体,无有任何瑕疵。燕尾型钢板接头在广州地铁施工中取得了广泛应用,立即得到业主的好评。
主管施工几年来,彭林坚持安全生产,科学施工,以创新和高科技解决施工的难题,做到了既无不安全责任事故,又优质高效施工,使单位成为了在穗施工的各路大军中的佼佼者。
(唐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