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运
这是个多雅的名儿啊,一个儒雅浓郁的“枚”字,便突显了这项游戏的历史悠久。现在的乡村口语里,早已搜寻不到这个量词了。看来它是古语,是我们的上上……上辈人的孩子最普遍的一项游戏。
我们现在也叫它为抓子儿。子儿——一般是石头子儿,从小河里拣来,一般般大小,如杏核似的;就也可以是杏核了。
通常是用七枚子儿。也有五枚的,很少,专供很小很小的孩子耍。他们的手掌可怜见的,小得抓不住七枚子儿;更不能翻转了手掌,用手背接收,而这是极重要极关键,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招。便退而求其次,用五枚的了。
那一招叫做背子儿或背枚,也叫做并子儿或并枚。就是将子儿抓在掌心抛上去,同时急速翻转了掌心,手背向上,去承接落下的子儿,承接得越多越好。这就得掌握两个要领。一、向上抛时,五根手指须拿捏好聚合的力度和抛扔的力度及角度,使七枚子儿像粘合在一起似的,呈集束状,垂直地抛上去,这样才能保证落下来时,统一集中而不分散,以使手背好承接。二、承接子儿时的手背,须竭力张撑为凹状,像锅底样,落下的子儿便不至于四散了滚掉,乖乖稳稳地躺在手背上。你可以试试,是不是就只恨自己的手指太粗太笨,没有柔韧性?怎么办呢?那就下狠心,常常地去捏去拽自己的手指吧,要它们快快长得细细长长;去掰去折自己的指关节,盼它们尽早能软软地翘起来,将手背凹成个锅底。现代的运动学研究证明,手指和脑的关系极其亲密,可以促进智力发育,所谓心灵手巧是也。这项游戏一开始,就锻炼了孩子的手指和脑力,未来的钢琴演奏家和数学家便初成雏形了。
那咱们就背子儿来吧。谁背的多,谁就先抓枚。
找块平坦光洁的地方,将七枚子儿撒开。拣出一枚,直直地抛上去,然后赶紧去抓底下撒开的那六枚子儿,随即再接住从空中落下的那枚子儿。这就是抓子儿的基本动作了。第一轮,是每次抓一枚子儿,接着每次抓两枚子儿,叫做抓双儿,第三轮三枚三枚地抓,接下来为二四枚、一五枚,最后一轮须将底下的六枚子儿一块儿抓起来。
在撒子儿的时候,就得动脑了。须根据每次抓枚的数儿,掌握好撒子儿的力量。因为按规定不允许抓多或抓少,手指也不得碰撞了其他的枚。所以啊,抓一个枚的时候,就要将子儿撒得尽量散开,抓双儿的时候,就要撒得尽量使两个两个的子儿靠在一起,其余依次类推。如果你犯规或抓失败了,就该对手去抓了。再到你抓时,须从你没抓成的那一轮重新开始。
现在,哗地一声轻响,子儿撒开了,根据每次抓枚的数儿,从撒开的子儿里拣出一枚,垂直地扔上去,眼珠儿便紧随了,上升降落,专注地飘忽,视线就像有形的丝,亮晶晶的牵连;只一瞬间,猛地瞥见了底下的子儿的分布情形,又估摸着降落的子儿的方位,一只手便迅如疾风,嗖地一下,又准又稳地抓取起底下的子儿,随即倏忽翻转,手腕一抖,掌心张开合拢,抓住了降落的子儿。手和眼和心,就这样融为一体了。眼到心到,心到手到。快似流星,疾如闪电。说什么近视眼,这就是最好的眼保健操。怕什么反应迟钝,这里就是射击运动员和击剑运动员的基本功训练场,招招狠准,什么样的目标不能中的?所谓眼疾手快的成语,恐怕就是由此而来。
这一轮成功了,成功者缓口气,喜形于色,得意地抿嘴儿要背子儿了,如前所述,背了几个子儿便叫做得了几“斤”。等到最后一轮成功后,根据总的“斤”数,决出这场游戏的输赢。那就做个了结,弹挠子啊劈手腕啊,一阵嘻嘻哈哈,重新开始。是为“再来”。
好啊,女孩,男孩,就都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