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记者了解到,直到今年9月,采油四厂才获得了10口油井的批复,而他们的竞争对手拿到了80口井。这些,都是让采油四厂无奈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相比公司其他兄弟厂强劲的势头,采油四厂发展可谓举步维艰。随行司机樊师傅告诉我们,听说今年采油四厂已经有好几个月都没给职工发奖金了。这一情况在厂里得到了证实,今年厂里职工的待遇明显低于往年。可是,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职工们还是坚守着本职岗位,为了厂里提出的“实现150万吨,奋斗200万吨”目标默默贡献着。
白于山作业区经理杨龙的话朴实却不失道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努力完成我们今年16.5万吨的生产任务,这就是为公司和厂里做贡献了。”杨小爱是杨米涧作业区后勤部的综合管理员。她说,企业要发展,后勤工作就一定要做好。平时他们会积极与职工沟通,征集菜谱,了解职工爱吃的饭菜。还专门排了厨师值班表,保证下晚班的职工任何时候回来都有热饭吃。杨米涧作业区70多个驻井点,后勤的工作人员经常跑,及时为一线职工更换损坏的生活用品,查看是否有不新鲜的食品进入厨房。
采四人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更多的只是“各司其职,各尽职责”,每个岗位上的职工都尽到自己的职责,就是为了加快厂里发展的步伐。
在采油四厂,围绕最近公司提出的“3000万吨在握,5000万吨在望,我们准备好了吗?”的大讨论,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一两个保油护矿的故事。这些年来,偷油、占井的事件时有发生,加之一些不正当的竞争,生产发展困难重重。为了保护国家的资源不受损失,很多男职工组成巡查队,每晚在各个井区巡逻,而女职工则主动承担起了更多的工作。用他们的话说,“男同志去护矿了,女同志要一个顶俩,完成生产任务。”为了厂里的发展,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有时甚至是鲜血。
资源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采油四厂的发展,现在厂里单井产量平均为2吨。相比其他采油厂单井的产量,他们的产量确实很少。但采四厂顶住压力,不轻言放弃。就像书记张玉平说的“凝心聚力搞建设”。这就是采油四厂的企业文化,领导职工一起面对困难,共同解决。厂领导通过分片承包的形式,为职工讲解公司大讨论的内容,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使全厂上上下下在思想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奋战三个月,夺油上产,降本增效”是他们近期的目标。工会配合开展的“夺油上产降本增效”劳动竞赛立功活动,也在各个基层展开,集输大队经理席雄祥、党总支书记仝志军告诉记者:我们一定努力,目标就是立一等功,拿一等奖。
返回途中,“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不时在脑海中萦绕,虽说,采油四厂的产量并不多,但是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他们唱着这支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自豪! 本报记者 柳江河
实习生 牛柊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