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举行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学话题”研讨会上,数十位来自全国的作家、学者对当下文学现状发表见解。
长篇小说:垃圾制造场?
出于编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需要,评论家雷达近期把新时期长篇小说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真正能留下并让人不断阅读的并不多。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则以“残酷”数据揭示了长篇小说在当下的尴尬境遇。据他介绍,在每年出版的大概1200部以上的长篇小说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数量能够进入市场流通,而“另外一多半,说好听点叫自娱自乐,说不好听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造纸’后迅速变成垃圾的过程”。
传统文学:读者缺失?
作为出版人,潘凯雄在研讨会上给出的“残酷”数据并不仅是长篇小说一项:现在每年出版的新书已由十年前的13万种增长为24万种,“品种增长,但总的发行量不仅没增长,还略有下降。”全国的文学期刊,绝大部分发行量不会超过5000册。几乎所有的出版社为使其绝大部分的图书发行超过一万册发愁,而大量的图书发行不足一万册。
潘凯雄说,与传统文学阅读急剧下降形成强烈反差的阅读指的是网络文学。
作家:丧家之犬?
在评论家施战军看来,当下文学缺少对人心的真正柔软的触摸和描摹。他认为,30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坚硬,这造成作家抵抗心理也越来越强。
作家叶兆言则对30年文学的成就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应该比现代文学的30年高。”但他仍用“丧家之犬”来形容当下作家的处境。
作家阎连科的发言多少有些“悲壮”。“丧家之犬、作品没人看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他认为,今天的作家到了必须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的时候。“文学到现在就像恐龙蛋一样,恐龙蛋非常珍贵,尽管有好有坏,但是有品质的。”所以,要有一种信念:为理想奋斗,为理想而战。 (陈竞)
阎连科